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7-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8-17页 |
1.2.1 国内外“互联网+”旅游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2.2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3 国内外智慧旅游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4 综述总结 | 第16-17页 |
1.3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1.3.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1.3.2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 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2 “互联网+”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研究 | 第22-40页 |
2.1 “互联网+”旅游发展历程 | 第22-26页 |
2.1.1 萌芽阶段 | 第22-23页 |
2.1.2 起步阶段 | 第23页 |
2.1.3 成长阶段 | 第23-24页 |
2.1.4 快速发展阶段 | 第24-26页 |
2.2 “互联网+”乡村旅游实践探索 | 第26-31页 |
2.2.1 婺源乡村智慧旅游 | 第26-27页 |
2.2.2 海南兴隆热带植物园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第27-29页 |
2.2.3 无锡泥人乡村文化创意旅游 | 第29-30页 |
2.2.4 闽台乡村旅游合作 | 第30-31页 |
2.3 贵州乡村旅游问题分析 | 第31-35页 |
2.3.1 乡村旅游内容挖掘不足 | 第32-33页 |
2.3.2 乡村旅游管理体制障碍 | 第33-34页 |
2.3.3 乡村旅游利益矛盾冲突 | 第34-35页 |
2.4 “互联网+”贵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可行性分析 | 第35-40页 |
2.4.1 旅游需求个性化 | 第35-36页 |
2.4.2 新技术在贵州旅游的应用 | 第36-37页 |
2.4.3 乡村的发展内生动力 | 第37-40页 |
3 “互联网+”贵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 | 第40-53页 |
3.1 “互联网+”贵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理念创新 | 第40-43页 |
3.1.1 “互联网+”乡村旅游融合理念 | 第40-41页 |
3.1.2 “互联网+”乡村旅游合作理念 | 第41-42页 |
3.1.3 “互联网+”乡村旅游共享理念 | 第42-43页 |
3.2 “互联网+”贵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思路 | 第43-47页 |
3.2.1 建设乡村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 第43-46页 |
3.2.2 建立基于市场组织结构与管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新形态 | 第46-47页 |
3.2.3 建立乡村旅游共建共享模式 | 第47页 |
3.3 “互联网+”贵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实施路径 | 第47-53页 |
3.3.1 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 | 第47-49页 |
3.3.2 乡村旅游产业链重构 | 第49-51页 |
3.3.3 体验式旅游产品设计开发 | 第51-53页 |
4 “互联网+”背景下西江千户苗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 第53-64页 |
4.1 西江千户苗寨现状 | 第53-55页 |
4.2 西江千户苗寨问题分析 | 第55-59页 |
4.2.1 西江苗寨旅游服务发展缓慢 | 第55-56页 |
4.2.2 西江苗寨管理体制障碍 | 第56-57页 |
4.2.3 旅游产品同质化 | 第57-58页 |
4.2.4 乡村文化氛围破坏 | 第58-59页 |
4.3 西江千户苗寨转型升级思路 | 第59-64页 |
4.3.1 构建西江千户苗寨乡村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 第59-60页 |
4.3.2 建立西江苗寨多方合作模式 | 第60-61页 |
4.3.3 西江苗寨产业融合开发 | 第61-62页 |
4.3.4 西江苗寨体验项目设计 | 第62-64页 |
5 “互联网+”贵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保障措施 | 第64-68页 |
5.1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 第64页 |
5.2 完善法律法规 | 第64-65页 |
5.3 加大资金投入 | 第65-66页 |
5.4 强化乡村居民的主导权 | 第66页 |
5.5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保障体系 | 第66-68页 |
6 总结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