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8-1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8-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二章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理论综述 | 第11-1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2.1.1 电子政务 | 第11页 |
2.1.2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 第11-12页 |
2.1.3 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2页 |
2.2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相关理论 | 第12-15页 |
2.2.1 平衡计分卡理论 | 第12-13页 |
2.2.2 层次分析法 | 第13-14页 |
2.2.3 模糊综合评判 | 第14-1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研究实践及问题 | 第15-27页 |
3.1 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 第15-20页 |
3.1.1 美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 第15-17页 |
3.1.2 印度电子政务评估体系 | 第17-19页 |
3.1.3 加拿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 第19页 |
3.1.4 国外研究成果比较 | 第19-20页 |
3.2 国内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 | 第20-23页 |
3.2.1 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开展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 第20-22页 |
3.2.2 佛山市南海区开展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 第22页 |
3.2.3 “广州模式”的区县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 第22-23页 |
3.3 县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3-27页 |
3.3.1 缺少相应的评估机制 | 第23-24页 |
3.3.2 缺少科学完整的适用于县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框架 | 第24-25页 |
3.3.3 缺少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 | 第25页 |
3.3.4 公共服务层面的评估较少 | 第25-27页 |
第四章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27-43页 |
4.1 平衡计分卡战略目标的确定 | 第27-29页 |
4.1.1 县级电子政务发展环境分析 | 第27-28页 |
4.1.2 确定组织战略 | 第28-29页 |
4.2 构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 | 第29-33页 |
4.2.1 县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平衡计分卡模型 | 第29-30页 |
4.2.2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实施结构 | 第30-31页 |
4.2.3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平衡计分卡模型的维度 | 第31-33页 |
4.3 指标的具体设计 | 第33-36页 |
4.3.1 成本效益指标设计 | 第33-34页 |
4.3.2 组织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设计 | 第34页 |
4.3.3 业务流程维度指标设计 | 第34-35页 |
4.3.4 顾客满意维度指标设计 | 第35-36页 |
4.4 指标权重的设计 | 第36-40页 |
4.4.1 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 | 第36-38页 |
4.4.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38-40页 |
4.5 模糊综合评判 | 第40-4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藁城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 第43-49页 |
5.1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的应用 | 第43-46页 |
5.1.1 藁城市电子政务建设概况 | 第43页 |
5.1.2 藁城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 第43-46页 |
5.2 对藁城市电子政务发展提出的建议 | 第46-47页 |
5.2.1 加强电子政务培训,增强电子政务意识 | 第46-47页 |
5.2.2 构建电子政务财务指标绩效评估体系 | 第47页 |
5.2.3 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保障机制 | 第47页 |
5.3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47-48页 |
5.3.1 正确对待投入成本与获得效益之间的关系 | 第48页 |
5.3.2 模型构建与应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指标和权重 | 第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结论 | 第49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