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不锈钢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不锈钢筋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关于不锈钢筋 | 第14-15页 |
1.2.2 不锈钢筋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不锈钢筋的工程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1.3 粘结锚固问题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锚固力的组成 | 第18页 |
1.3.2 钢筋混凝土极限粘结强度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粘结应力-滑移本构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奥氏体不锈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 | 第23-35页 |
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23-25页 |
2.1.1 试件设计 | 第23-24页 |
2.1.2 试件制作 | 第24-25页 |
2.2 钢筋与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 | 第25-27页 |
2.2.1 钢筋材料性能试验 | 第25-26页 |
2.2.2 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 | 第26-27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27-29页 |
2.3.1 试验装置 | 第27-28页 |
2.3.2 量测内容 | 第28-29页 |
2.4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第29-33页 |
2.4.1 试验现象 | 第29-31页 |
2.4.2 试验结果 | 第31-32页 |
2.4.3 τ-s曲线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粘结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粘结强度计算 | 第35-55页 |
3.1 混凝土强度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第35-38页 |
3.1.1 试验现象及结果 | 第35-37页 |
3.1.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2 钢筋直径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1 试验现象及结果 | 第38-40页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0页 |
3.3 锚固长度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第40-43页 |
3.3.1 试验现象及结果 | 第40-42页 |
3.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3.4 保护层厚度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第43-46页 |
3.4.1 试验现象及结果 | 第43-45页 |
3.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3.5 配箍率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第46-48页 |
3.5.1 试验现象及结果 | 第46-48页 |
3.5.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页 |
3.6 奥氏体不锈钢筋与普通碳素钢筋粘结性能对比 | 第48-50页 |
3.6.1 试验现象及结果 | 第48-50页 |
3.6.2 粘结强度特征值 | 第50页 |
3.7 奥氏体不锈钢筋与铁素体不锈钢筋粘结性能对比 | 第50-52页 |
3.7.1 试验现象及结果 | 第50-52页 |
3.7.2 粘结强度特征值 | 第52页 |
3.8 粘结强度计算公式 | 第52-54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奥氏体不锈钢筋锚固可靠度分析与设计建议 | 第55-67页 |
4.1 极限状态方程和临界锚固长度 | 第55-57页 |
4.2 统计数据 | 第57-58页 |
4.2.1 钢筋的屈服强度 | 第57页 |
4.2.2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 第57-58页 |
4.2.3 构件几何尺寸 | 第58页 |
4.2.4 计算模型的准确性 | 第58页 |
4.3 可靠度分析 | 第58-61页 |
4.3.1 结构的极限状态 | 第58-59页 |
4.3.2 结构可靠度 | 第59页 |
4.3.3 可靠指标 | 第59-61页 |
4.4 近似方法求解 | 第61-64页 |
4.4.1 作用效应S的特征参数 | 第61页 |
4.4.2 锚固抗力R的特征参数 | 第61-63页 |
4.4.3 锚固长度计算 | 第63-64页 |
4.5 奥氏体不锈钢筋混凝土锚固长度的设计建议 | 第64-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奥氏体不锈钢筋混凝土粘结锚固有限元分析 | 第67-77页 |
5.1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67-70页 |
5.1.1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67-69页 |
5.1.2 奥氏体不锈钢筋本构模型 | 第69-70页 |
5.1.3 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 第70页 |
5.2 中心拔出试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0-72页 |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步骤 | 第70-72页 |
5.2.2 拔出试件有限元模型 | 第72页 |
5.3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编写的著作 | 第83-8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国家发明专利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