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1 现实背景 | 第9页 | 
| 1.1.2 政策背景 | 第9-10页 | 
| 1.1.3 个人研究基础 | 第10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1.3.1 国内外安全素养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 1.3.2 国内外安全素养实证研究 | 第13-15页 | 
| 1.3.3 其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1.4 研究设计与过程 | 第16-19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1.4.3 研究过程 | 第17-19页 | 
| 2 中学生安全素养指标构建及分解 | 第19-33页 | 
| 2.1 测评指标构建 | 第19-20页 | 
| 2.2 测评指标分解 | 第20-22页 | 
| 2.3 测评工具编制 | 第22-26页 | 
| 2.4 测评工具检验与分析 | 第26-33页 | 
| 3 中学生安全素养描述与分析 | 第33-55页 | 
| 3.1 测评样本基本情况 | 第33-35页 | 
| 3.1.1 测评样本地区分布情况 | 第33页 | 
| 3.1.2 测评样本所在学校类型分布情况 | 第33-34页 | 
| 3.1.3 测评样本性别基本情况 | 第34页 | 
| 3.1.4 测评样本家庭结构情况 | 第34页 | 
| 3.1.5 测评样本父母学历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 3.2 中学生安全素养整体状况 | 第35-37页 | 
| 3.2.1 中学生安全意识状况 | 第36-37页 | 
| 3.2.2 中学生安全知识状况 | 第37页 | 
| 3.2.3 中学生安全能力状况 | 第37页 | 
| 3.3 中学生安全素养差异状况 | 第37-55页 | 
| 3.3.1 不同地区学生安全素养差异分析 | 第37-40页 | 
| 3.3.2 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安全素养差异分析 | 第40-43页 | 
| 3.3.3 不同性别学生安全素养差异分析 | 第43-46页 | 
| 3.3.4 不同家庭结构学生安全素养差异分析 | 第46-49页 | 
| 3.3.5 父母亲不同学历学生安全素养差异分析 | 第49-55页 |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5-63页 | 
| 4.1 研究结论 | 第55-57页 | 
| 4.1.1 中学生安全素养达中等水平 | 第55页 | 
| 4.1.2 农村地区学生安全素养水平较低 | 第55页 | 
| 4.1.3 公立学校学生安全素养水平高于民办学校 | 第55-56页 | 
| 4.1.4 男生安全素养水平较低 | 第56页 | 
| 4.1.5 非独生子女有较强的应对处置能力 | 第56页 | 
| 4.1.6 父母学历较低的学生安全素养水平较低 | 第56-57页 | 
| 4.1.7 性别和学校类型显著影响学生的安全素养 | 第57页 | 
| 4.2 对策建议 | 第57-63页 | 
| 4.2.1 注重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培养 | 第57-58页 | 
| 4.2.2 加强农村地区安全教育工作 | 第58-59页 | 
| 4.2.3 多管齐下,提高民办学校安全工作水平 | 第59-60页 | 
| 4.2.4 关注男生安全素养培养 | 第60-61页 | 
| 4.2.5 发挥家庭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安全素养提高 | 第61-63页 | 
| 5 小结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附录 A | 第69-73页 | 
| 附录 B | 第73-75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