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主要符号 | 第13-15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1 TBM组成及分类 | 第17-19页 |
1.2.2 节理岩体中盘形滚刀破岩机理 | 第19-23页 |
1.2.3 滚刀受力与磨损预测 | 第23-24页 |
1.2.4 存在的不足 | 第2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6-27页 |
2 TBM滚刀破岩模型试验及结果讨论 | 第27-49页 |
2.1 实验目的与意义 | 第27页 |
2.2 TBM破岩实验装置的制作 | 第27-28页 |
2.3 试验参数的确定 | 第28-29页 |
2.3.1 装置相似比的确定 | 第28页 |
2.3.2 转速与轴向压力的确定 | 第28-29页 |
2.4 加载岩样的选择与制作 | 第29-34页 |
2.5 试件分组及实验步骤 | 第34-35页 |
2.5.1 试件分组 | 第34页 |
2.5.2 实验步骤 | 第34-35页 |
2.5.3 实验用品清单 | 第35页 |
2.6 实验结果讨论 | 第35-47页 |
2.6.1 实验过程与结果 | 第35-36页 |
2.6.2 节理倾角对滚刀推力及切深的影响 | 第36-42页 |
2.6.3 节理间距对滚刀推力及切深的影响 | 第42-4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3 节理岩体条件下滚刀可靠性分析 | 第49-63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49-50页 |
3.3 基于小波包分解的滚刀可靠性估计方法 | 第50-55页 |
3.3.1 小波包分解理论概述 | 第51-53页 |
3.3.2 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3.3.3 逻辑回归 | 第54-55页 |
3.4 可靠性结果讨论 | 第55-61页 |
3.4.1 节理间距与倾角对可靠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3.4.2 不同贯入深度下的可靠性估计 | 第57-59页 |
3.4.3 单一地层与复合地层的可靠性对比 | 第59-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节理岩体中滚刀破岩效率和刀具磨损的试验分析 | 第63-79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TBM破岩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4.2.1 岩样的制备 | 第63-65页 |
4.2.2 实验过程 | 第65-66页 |
4.3 实验结果讨论 | 第66-78页 |
4.3.1 节理倾角对滚刀破岩比能和磨损量的影响 | 第67-69页 |
4.3.2 节理间距对滚刀破岩比能和磨损量的影响 | 第69-71页 |
4.3.3 复合地层岩石磨损指数(RAI)对滚刀磨损和破岩效率的影响 | 第71-76页 |
4.3.4 不同倾角下含石膏复合地层对滚刀磨损和破岩效率的影响 | 第76-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5 TBM滚刀旋转破岩过程数值模拟 | 第79-99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节理岩体中滚刀破岩过程数值模拟 | 第79-89页 |
5.2.1 数值分析模型 | 第79-81页 |
5.2.2 不同节理倾角下滚刀旋转破岩切削力分析 | 第81-86页 |
5.2.3 不同节理间距下滚刀旋转破岩切削力分析 | 第86-89页 |
5.3 复合地层中滚刀破岩过程数值模拟 | 第89-97页 |
5.3.1 复合地层结构模型 | 第89-92页 |
5.3.2 不同强度夹层岩样滚刀旋转破岩切削力分析 | 第92-95页 |
5.3.3 不同强度夹层岩样滚刀旋转破岩磨损分析 | 第95-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3页 |
6.1 结论 | 第99-101页 |
6.2 展望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附录 | 第111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及得奖情况 | 第111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