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隧道采空区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采空区段隧道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存在的不足 | 第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2 曾家山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及成果分析 | 第23-45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曾家山隧道工程简介 | 第23-33页 |
2.2.1 地质条件分析 | 第24-29页 |
2.2.2 隧址采空区概况 | 第29-31页 |
2.2.3 隧道设计与施工方案 | 第31-33页 |
2.3 曾家山隧道现场监控量测 | 第33-36页 |
2.3.1 监控量测目的 | 第33页 |
2.3.2 监控量测方案 | 第33-36页 |
2.4 曾家山隧道监控量测成果分析 | 第36-43页 |
2.4.1 掌子面特性 | 第36-37页 |
2.4.2 断面变形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37-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3 穿越复杂采空区段公路隧道地质雷达现场探测试验 | 第45-63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地质雷达探测原理 | 第45-51页 |
3.2.1 基本原理概述 | 第45-48页 |
3.2.2 地质雷达数值处理技术 | 第48-49页 |
3.2.3 地质雷达图像特征与解释 | 第49-51页 |
3.3 曾家山隧道地质雷达探测 | 第51-61页 |
3.3.1 地质雷达的选择与性能参数 | 第52-54页 |
3.3.2 现场探测方案 | 第54-55页 |
3.3.3 采空区空间分布特征 | 第55-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穿越复杂采空区段深埋公路隧道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63-99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63-77页 |
4.2.1 Midas-GTSNX基本理论 | 第63-67页 |
4.2.2 模型基本假设及相关设置 | 第67页 |
4.2.3 模型范围的选取 | 第67-69页 |
4.2.4 煤矿采空区的分布与模拟实现 | 第69-73页 |
4.2.5 模型开挖方式 | 第73-74页 |
4.2.6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74-75页 |
4.2.7 本构模型与加载条件 | 第75-77页 |
4.3 二次应力场与位移分析 | 第77-80页 |
4.4 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 | 第80-92页 |
4.4.1 地表沉降分析 | 第81-85页 |
4.4.2 围岩变形分析 | 第85-88页 |
4.4.3 隧道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88-92页 |
4.5 隧道贯通后稳定性分析 | 第92-97页 |
4.5.1 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92-93页 |
4.5.2 围岩变形分析 | 第93-95页 |
4.5.3 隧道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95-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5 小窑采空区空间分布隧道稳定性影响研究 | 第99-135页 |
5.1 引言 | 第99页 |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99-102页 |
5.2.1 模型范围的选取 | 第99-100页 |
5.2.2 模型开挖方式 | 第100-102页 |
5.3 无采空区隧道稳定性分析 | 第102-108页 |
5.3.1 围岩变形分析 | 第103-107页 |
5.3.2 围岩塑性区分布 | 第107页 |
5.3.3 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 第107-108页 |
5.4 采空区位于隧道正上方90°位置 | 第108-113页 |
5.4.1 围岩塑性区分布 | 第108-109页 |
5.4.2 围岩变形分析 | 第109-111页 |
5.4.3 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 第111-113页 |
5.5 采空区位于隧道斜上方45°位置 | 第113-117页 |
5.5.1 围岩塑性区分布 | 第113-114页 |
5.5.2 围岩变形分析 | 第114-115页 |
5.5.3 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 第115-117页 |
5.6 采空区位于隧道水平面0°位置 | 第117-122页 |
5.6.1 围岩塑性区分布 | 第117-118页 |
5.6.2 围岩变形分析 | 第118-120页 |
5.6.3 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 第120-122页 |
5.7 采空区位于隧道斜下方45°位置 | 第122-127页 |
5.7.1 围岩塑性区分布 | 第122-123页 |
5.7.2 围岩变形分析 | 第123-125页 |
5.7.3 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 第125-127页 |
5.8 采空区位于隧道正下方90°位置 | 第127-132页 |
5.8.1 围岩塑性区分布 | 第127-128页 |
5.8.2 围岩变形分析 | 第128-129页 |
5.8.3 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 第129-132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32-135页 |
6 小窑采空区空间分布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度评价研究 | 第135-147页 |
6.1 引言 | 第135页 |
6.2 隧道稳定性影响度评价理论依据 | 第135-137页 |
6.2.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原理 | 第135-136页 |
6.2.2 隧道稳定性判据探讨 | 第136-137页 |
6.3 隧道安全系数分析 | 第137-141页 |
6.3.1 各采空区工况隧道安全系数 | 第137-138页 |
6.3.2 采空区方位对安全系数的影响分析 | 第138-140页 |
6.3.3 采空区净距与洞径对安全系数的影响分析 | 第140-141页 |
6.4 影响度评价的建立 | 第141-14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4-14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7-149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7-148页 |
7.2 展望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6页 |
附录 | 第156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56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第156页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