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产学研合作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背景及功能定位 | 第20-28页 |
2.1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内涵及发展背景 | 第20-21页 |
2.2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主体分析 | 第21-24页 |
2.2.1 政府 | 第22页 |
2.2.2 高校院所 | 第22-23页 |
2.2.3 企业 | 第23页 |
2.2.4 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 | 第23-24页 |
2.3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 | 第24-27页 |
2.3.1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平台 | 第24-25页 |
2.3.2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开展技术服务的平台 | 第25页 |
2.3.3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人才聚集及培养的平台 | 第25-26页 |
2.3.4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平台 | 第26页 |
2.3.5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科技制度创新的实践平台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校地合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特点、问题及对策分析 | 第28-34页 |
3.1 校地合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特点 | 第28-29页 |
3.2 校地合作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面临的难题 | 第29-31页 |
3.2.1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 | 第29-30页 |
3.2.2 科技人才的激励问题 | 第30页 |
3.2.3 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问题 | 第30页 |
3.2.4 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问题 | 第30-31页 |
3.2.5 多维度目标同时实现的问题 | 第31页 |
3.3 校地合作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支撑与引导策略 | 第31-33页 |
3.3.1 完善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政策和法规 | 第31-32页 |
3.3.2 加强统筹和引导 | 第32页 |
3.3.3 提供多渠道支持 | 第32页 |
3.3.4 高校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空间 | 第32-33页 |
3.3.5 完善运营管理体系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校地合作产业技术研究院典型组织模式研究 | 第34-42页 |
4.1 组织模式分类 | 第34-36页 |
4.1.1 按机构形式和权属分类 | 第34-36页 |
4.1.2 按专业聚焦方向分类 | 第36页 |
4.2 组织模式比较 | 第36-39页 |
4.3 模式选择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39-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清华X研究院案例分析 | 第42-56页 |
5.1 清华X研究院发展概况 | 第42-45页 |
5.1.1 研究院成立背景 | 第42-43页 |
5.1.2 研究院基本情况 | 第43页 |
5.1.3 功能定位 | 第43-44页 |
5.1.4 主要成效 | 第44-45页 |
5.2 清华X研究院运行机制概述 | 第45-53页 |
5.2.1 管理体制 | 第45-49页 |
5.2.2 建设投入机制和收入来源 | 第49-50页 |
5.2.3 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 第50-51页 |
5.2.4 科技创新机制 | 第51-52页 |
5.2.5 成果培育及转化机制 | 第52-53页 |
5.2.6 品牌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 | 第53页 |
5.3 经营模式及其特点 | 第53-55页 |
5.3.1 构建“三位一体”的经营平台服务模式 | 第54页 |
5.3.2 建立“六带”的团队引进模式 | 第54-55页 |
5.3.3 打造成果转化体系 | 第55页 |
5.3.4 坚持“八结合”,实现“三提升” | 第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