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

三峡库区软弱基座型碳酸盐岩反倾高边坡变形演化机制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主要符号第19-21页
1 绪论第21-43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1-2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40页
        1.2.1 反倾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第25-30页
        1.2.2 库岸滑坡研究第30-34页
        1.2.3 软弱基座型边坡失稳研究第34-35页
        1.2.4 存在的问题第35-40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40-43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40页
        1.3.2 技术路线第40-43页
2 研究区地质环境及边坡岩体结构第43-85页
    2.1 引言第43页
    2.2 区域地质背景第43-44页
        2.2.1 区域地质简述第43页
        2.2.2 新构造运动第43-44页
    2.3 龚家坊–独龙一带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第44-52页
        2.3.1 峡谷地貌形态第44-46页
        2.3.2 地质构造第46-47页
        2.3.3 地层岩性第47-50页
        2.3.4 气象第50-51页
        2.3.5 水文地质第51-52页
    2.4 结构面特征第52-75页
        2.4.1 结构面分级及岩体结构分类方法第52-57页
        2.4.2 测绘方第57-61页
        2.4.3 主要结构面描述第61-75页
    2.5 岩体力学参数第75-80页
        2.5.1 岩石强度第75-79页
        2.5.2 外倾结构面强度第79-80页
    2.6 岩体结构和坡体结构第80-83页
        2.6.1 岩体结构类型第80-81页
        2.6.2 坡体结构第81-83页
    2.7 本章小结第83-85页
3 软弱基座型反倾高边坡宏观破坏模式第85-103页
    3.1 引言第85页
    3.2 消落带岩体破坏特征第85-97页
        3.2.1 库水侵蚀作用第85-92页
        3.2.2 岩体破坏模式第92-97页
    3.3 中上部岩体破坏特征第97-99页
    3.4 软弱基座型反倾边坡的破坏机理第99-101页
    3.5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4 基于长期监测的反倾边坡变形演化及库水影响机制第103-121页
    4.1 引言第103页
    4.2 监测布置概述第103-107页
        4.2.1 斜坡绝对位移监测第103-105页
        4.2.2 地表相对位移计监测第105-107页
    4.3 主要监测结果第107-116页
        4.3.1 GPS监测位移分析第107-111页
        4.3.2 地表相对位移分析第111-116页
    4.4 边坡变形与降雨、库水升降关系分析第116-119页
    4.5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5 基于水–碳酸盐岩相互作用的强度时效劣化离散元法第121-163页
    5.1 引言第121页
    5.2 碳酸盐岩的组分与分类第121-131页
        5.2.1 碳酸盐岩的组分第121-123页
        5.2.2 碳酸盐岩的分类第123-127页
        5.2.3 三峡库区三叠系石灰岩微观结构与归类第127-131页
    5.3 水–碳酸盐岩相互作用机理及概化模型第131-138页
        5.3.1 水–碳酸盐岩相互作用机理第131-135页
        5.3.2 水–碳酸盐岩相互作用概化模型的建立第135-138页
    5.4 强度时效劣化离散元法(TSD-DEM)的建立第138-142页
        5.4.1 离散单元法(UDEC)简介第138页
        5.4.2 UDEC中Voronoi随机裂隙网络模拟第138-140页
        5.4.3 强度时效劣化模型(TSD)第140-142页
    5.5 TSD-DEM法中粘结强度变化法则推导第142-155页
        5.5.1 Bond1强度变化法则第142-146页
        5.5.2 Bond2强度变化法则第146-155页
    5.6 强度时效劣化离散元法的试验验证第155-161页
        5.6.1 I类试验结果第157-159页
        5.6.2 II类试验结果第159-161页
    5.7 本章小结第161-163页
6 库水作用下软弱基座型反倾高边坡时效变形破坏机制的TSD-DEM模拟第163-202页
    6.1 引言第163页
    6.2 G2滑坡基本特征第163-171页
        6.2.1 G2滑坡概况第163-166页
        6.2.2 后缘裂隙第166-168页
        6.2.3 岩性组合第168-170页
        6.2.4 结构面测绘第170-171页
    6.3 基于TSD-DEM的流固耦合模拟第171-180页
        6.3.1 UDEC中的流–固耦合计算方法第171-175页
        6.3.2 模型建立第175-177页
        6.3.3 参数确定第177-179页
        6.3.4 计算方案第179-180页
    6.4 模拟结果分析第180-197页
        6.4.1 Ⅰ阶段:坡脚侵蚀软化第181-185页
        6.4.2 Ⅱ阶段:坡脚岩体破坏第185-194页
        6.4.3 Ⅲ阶段:中上部坡体破坏第194-196页
        6.4.4 G2边坡破坏模式第196-197页
    6.5 基于模拟结果的滑坡形成机理第197-199页
        6.5.1 G2滑坡形成条件及模式第197-198页
        6.5.2 G2滑坡形成机理及概化模型第198-199页
    6.6 本章小结第199-202页
7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202-206页
    7.1 主要结论第202-204页
    7.2 本文创新点第204-205页
    7.3 今后研究展望第205-206页
致谢第206-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22页
附录第222-223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22页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发明专利第222-223页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及参加科研项目第223页

论文共2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Q460GJ钢焊接H型钢梁整体稳定性能研究
下一篇: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传承与更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