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液泡磷外排转运体的定位机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5页
    1.1 植物以转录因子PHR为中心的磷信号调控网络第12-14页
    1.2 植物参与磷吸收和运输的转运体第14-18页
        1.2.1 植物细胞质膜定位的磷酸盐转运体第14-16页
        1.2.2 植物叶绿体定位的磷酸盐转运体第16页
        1.2.3 植物线粒体和质体定位的磷酸盐转运体第16页
        1.2.4 植物高尔基体定位的磷酸盐转运体第16-17页
        1.2.5 植物液泡膜定位的磷酸盐转运体第17-18页
    1.3 无机磷从根系到地上部的转运第18-19页
    1.4 磷酸盐转运体翻译后水平的调控第19-20页
        1.4.1 伴侣蛋白PHF1第19-20页
        1.4.2 CK2对磷酸盐转运体的调控第20页
    1.5 植物液泡膜蛋白的运输途径第20-23页
        1.5.1 依赖于复合体AP1的运输途径第21-23页
        1.5.2 依赖于复合体AP3的运输途径第23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水稻中甘油三磷酸转运体的液泡膜定位机理分析第25-37页
    2.1 研究材料第25页
    2.2 方法第25-33页
        2.2.1 水稻种子萌发与溶液培养第25-26页
        2.2.2 水稻总RNA提取第26-27页
        2.2.3 cDNA第一链合成第27页
        2.2.4 载体构建第27-29页
        2.2.5 质粒小量和中量抽提第29-31页
        2.2.6 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第31-33页
        2.2.7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荧光第3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2.3.1 OsvGlpT1和OsvGlpT2蛋白定位于液泡膜第33-34页
        2.3.2 OsvGlpT1和OsvGlpT2蛋白液泡膜定位信号突变后异位到细胞质膜第34-36页
    2.4 讨论第36-37页
第三章 依赖于COPII复合体的蛋白早期内膜运输第37-50页
    3.1 研究材料第37页
    3.2 方法第37-42页
        3.2.1 Sec24家族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第37-38页
        3.2.2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表达载体构建第38-40页
        3.2.3 OsvGlpT1/OsvGlpT2基因氨基酸点突变表达载体构建第40页
        3.2.4 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第40-41页
        3.2.5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第41页
        3.2.6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第41-42页
        3.2.7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荧光第4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2-49页
        3.3.1 Sec24家族系统进化树分析第43-44页
        3.3.2 OsSec24A/B与OsvGlpT1/2互作分析第44-45页
        3.3.3 氨基酸EKD~(268-270)是OsvGlpT1的ER输出信号第45-48页
        3.3.4 OsvGlpT2有与OsvGlpT1不同的ER输出信号第48-49页
    3.4 讨论第49-50页
第四章 OsPHF1协助OsvGlpT2从ER输出到Golgi第50-61页
    4.1 实验材料第50页
    4.2 方法第50-56页
        4.2.1 OsPHF1 CRISPR-Cas9载体构建第50-52页
        4.2.2 农杆菌侵染法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第52-54页
        4.2.3 突变体材料的鉴定方法第54页
        4.2.4 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载体构建第54-56页
        4.2.5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第56页
        4.2.6 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第5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6-59页
        4.3.1 Osphf1功能缺失突变体鉴定第56-57页
        4.3.2 OsPHF1与OsvGlpT1/ OsvGlpT2互作分析第57-58页
        4.3.4 OsPHF1与OsSec24A/OsSec24B互作分析第58-59页
    4.4 讨论第59-61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61-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在有性生殖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下一篇:水稻APSK活性调控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