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在有性生殖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稻瘟病菌的生活史第12-15页
        1.1.1 分生孢子的形成与传播第13页
        1.1.2 孢子萌发第13-14页
        1.1.3 附着胞的形成第14页
        1.1.4 侵染第14页
        1.1.5 再侵染第14-15页
    1.2 稻瘟病菌相关基因的研究第15页
    1.3 真菌的有性生殖第15-20页
        1.3.1 真菌有性生殖的类型及过程第16-18页
        1.3.2 交配型位点第18-20页
        1.3.3 交配型位点的作用第20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0-22页
2 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在有性生殖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第22-56页
    2.1 材料第22-24页
        2.1.1 供试菌株及质粒第22页
        2.1.2 培养基第22-23页
        2.1.3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23-24页
    2.2 方法第24-43页
        2.2.1 培养基和缓冲液的配置第24-27页
        2.2.2 菌株培养及保存第27-28页
        2.2.3 MAT1-2-1和MAT1-2-2基因敲除载体及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8-35页
        2.2.4 MAT1-2-1和MAT1-2-2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第35-37页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7-40页
        2.2.6 MAT1-2-1和MAT1-2-2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表型测定第40-42页
        2.2.7 MAT1-2-1和MAT1-2-2突变体的有性生殖培养第42页
        2.2.8 MAT1-2-1和MAT1-2-2突变体有性生殖结构染色第42页
        2.2.9 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第42-43页
    2.3 结果分析第43-54页
        2.3.1 MAT1-2-2基因在70-15菌株内的亚细胞定位第43页
        2.3.2 MAT1-2-1和MAT1-2-2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及验证第43-45页
        2.3.3 MAT1-2-1和MAT1-2-2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表型分析第45-52页
        2.3.4 MAT1-2-1和MAT1-2-2基因的动态表达第52-53页
        2.3.5 MAT1-2-1和MAT1-2-2突变体的有性生殖第53-54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54-56页
3 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细胞结构的观察-荧光标记法第56-66页
    3.1 材料第56-57页
        3.1.1 供试菌株及质粒第56页
        3.1.2 主要试剂第56页
        3.1.3 主要仪器第56-57页
    3.2 方法第57-59页
        3.2.1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第57页
        3.2.2 荧光融合蛋白菌株的获得与筛选第57页
        3.2.3 菌株有性世代的诱导第57-58页
        3.2.4 BODIPY、尼罗红和卡氏白染色第58页
        3.2.5 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第58-59页
    3.3 结果分析第59-63页
        3.3.1 pKD9-mcherry和pBMG在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表达第59-60页
        3.3.2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核定位菌株的子囊壳及子囊孢子第60-61页
        3.3.3 过氧化物酶体定位菌株的子囊及子囊孢子的观察第61-62页
        3.3.4 子囊与子囊孢子的BODIPY、尼罗红及卡氏白染色第62-63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63-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附录 缩略词第73-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77页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翅土白蚁和中华纺织娘共生菌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下一篇:水稻液泡磷外排转运体的定位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