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1.1 杜鹃花类菌根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1 菌根的分类 | 第10页 |
1.1.2 杜鹃花类菌根 | 第10-11页 |
1.1.3 杜鹃花类菌根的生态功能 | 第11-12页 |
1.1.4 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 杜鹃花属植物根系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杜鹃花属植物简介 | 第12-13页 |
1.2.2 杜鹃花属植物根系真菌多样性 | 第13-16页 |
1.3 杜鹃花属植物菌根应用前景 | 第16-17页 |
1.4 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研究技术手段的发展 | 第17-18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1.6 本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样品采集地点 | 第20-21页 |
2.1.2 取样方法 | 第21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5 培养基 | 第22页 |
2.1.6 菌种与载体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2.1 DNA提取 | 第22-23页 |
2.2.2 ITS扩增 | 第23页 |
2.2.3 PCR产物纯化 | 第23页 |
2.2.4 真菌ITS区PCR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 第23页 |
2.2.5 真菌ITS序列分析 | 第23-24页 |
2.2.6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1页 |
3.1 杜鹃花属植物根系真菌ITS区段PCR扩增及阳性克隆检测结果 | 第25-26页 |
3.1.1 杜鹃花属植物根系真菌ITS区段PCR扩增结果 | 第25页 |
3.1.2 杜鹃花属植物根系真菌阳性克隆检测结果 | 第25-26页 |
3.2 杜鹃花属植物根系真菌多样性 | 第26-28页 |
3.2.1 杜鹃花属植物根系真菌物种结构 | 第26-28页 |
3.2.2 杜鹃花属植物根系物种丰富度 | 第28页 |
3.3 不同宿主植物身份的杜鹃花根系真菌群落的比较 | 第28-34页 |
3.3.1 广西大明山多花杜鹃和满山红根系真菌群落的比较 | 第28-31页 |
3.3.2 海南尖峰岭毛棉杜鹃、海南杜鹃及映山红根系真菌群落的比较 | 第31-34页 |
3.4 不同地点的海南杜鹃、毛棉杜鹃和映山红根系真菌群落的比较 | 第34-41页 |
3.4.1 海南尖峰岭和吊罗山的海南杜鹃根系真菌群落的比较 | 第34-36页 |
3.4.2 海南尖峰岭和霸王岭的毛棉杜鹃根系真菌群落的比较 | 第36-38页 |
3.4.3 海南尖峰岭和贵州兴义的映山红根系真菌群落的比较 | 第38-41页 |
4 讨论 | 第41-46页 |
4.1 杜鹃花属植物根系真菌多样性 | 第41-43页 |
4.1.1 杜鹃花属植物根系真菌群落结构 | 第41-43页 |
4.1.2 杜鹃花属植物根系真菌物种丰富度 | 第43页 |
4.2 宿主身份和采样地点对根系真菌群落构建的影响 | 第43-46页 |
5 结论 | 第46-47页 |
6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个人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