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 1.1 造礁石珊瑚概述 | 第9-10页 |
| 1.1.1 造礁石珊瑚的分布和现状 | 第9-10页 |
| 1.1.2 蔷薇珊瑚的分布和现状 | 第10页 |
| 1.2 造礁石珊瑚的形态学分类研究 | 第10-14页 |
| 1.2.1 造礁石珊瑚的起源和分类 | 第10-12页 |
| 1.2.2 蔷薇珊瑚属的起源和分类 | 第12页 |
| 1.2.3 造礁石珊瑚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局限性 | 第12-14页 |
| 1.3 DNA序列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 | 第14-17页 |
| 1.3.1 DNA序列分析法的原理 | 第14页 |
| 1.3.2 DNA序列分析法的于生物分类的应用 | 第14-16页 |
| 1.3.3 DNA序列分析法的其他相关应用 | 第16-17页 |
| 1.4 造礁石珊瑚的分子系统进化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1.4.1 基于核基因序列的造礁石珊瑚分子系统进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1.4.2 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的造礁石珊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1.4.3 蔷薇珊瑚属的分子系统进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 2.1 样品采集 | 第21-24页 |
| 2.2 形态学分析 | 第24-25页 |
| 2.2.1 光镜下形态学分析 | 第24-25页 |
| 2.2.2 电镜下形态学分析 | 第25页 |
| 2.3 分子学分析 | 第25-28页 |
| 2.3.1 基因组DNA提取及目标序列片段的PCR扩增 | 第25-26页 |
| 2.3.2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26-2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5页 |
| 3.1 形态学种类鉴定结果 | 第28-33页 |
| 3.2 DNA序列分析结果 | 第33-39页 |
| 3.2.1 基于4种DNA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3-36页 |
| 3.2.2 基于4种DNA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 | 第36-39页 |
| 3.3 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 第39-45页 |
| 3.3.1 Pax-C系统进化分析 | 第39-41页 |
| 3.3.2 ITS系统进化分析 | 第41页 |
| 3.3.3 线粒体系统进化分析 | 第41-45页 |
| 4 讨论 | 第45-49页 |
| 4.1 不同分子标尺分类和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对应性不同 | 第45-46页 |
| 4.2 不同分子标尺的地域适用性不同 | 第46-47页 |
| 4.3 分子标尺对于杂交种鉴定的适用性 | 第47-48页 |
| 4.4 分子标尺对于鉴定姐妹种和表型可变种的适用性 | 第48-49页 |
| 5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61页 |
| 论文的撰写和发表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