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分子马达概述 | 第10-34页 |
1.1 分子马达简介 | 第10-12页 |
1.2 肌球蛋白 | 第12-27页 |
1.2.1 肌球蛋白的功能和结构 | 第12-15页 |
1.2.2 肌球蛋白的工作特性 | 第15-24页 |
1.2.3 肌球蛋白的工作机制 | 第24-27页 |
1.3 动力蛋白 | 第27-34页 |
1.3.1 动力蛋白的功能和结构 | 第27-30页 |
1.3.2 动力蛋白的工作特性 | 第30-32页 |
1.3.3 动力蛋白的工作机制 | 第32-34页 |
第二章 肌肉自发振动的动力学模型 | 第34-64页 |
2.1 肌肉自发振动的化学动力学特性 | 第34-41页 |
2.1.1 肌肉收缩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第34-36页 |
2.1.2 肌肉自发振动的化学特性 | 第36-41页 |
2.2 肌肉自发振动的动力学模型 | 第41-48页 |
2.2.1 肌球蛋白Ⅱ二聚体的机械化学循环模型 | 第42-45页 |
2.2.2 ATP的反应扩散方程 | 第45-47页 |
2.2.3 等张力自发振动的力学方程 | 第47-4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8-63页 |
2.3.1 肌球蛋白Ⅱ二聚体各类状态的比例 | 第48-51页 |
2.3.2 等张力自发振动肌节长度的变化 | 第51-52页 |
2.3.3 肌肉自发振动产生的条件 | 第52-61页 |
2.3.4 肌肉自发振动产生的机制 | 第61-63页 |
2.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鞭毛拍击的动力学模型 | 第64-80页 |
3.1 鞭毛拍击的化学动力学特性 | 第64-69页 |
3.1.1 鞭毛弯曲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第64-66页 |
3.1.2 鞭毛拍击的化学特性 | 第66-69页 |
3.2 鞭毛拍击的动力学模型 | 第69-7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2-79页 |
3.3.1 动力蛋白各类状态的比例 | 第72-76页 |
3.3.2 鞭毛拍击的机制 | 第76-79页 |
3.4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肌肉自发振动过程中结合几率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 第80-89页 |
4.1 肌肉收缩的非线性特征 | 第80-81页 |
4.2 肌肉自发振动中结合几率与速度的关系 | 第81-82页 |
4.3 结合几率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 第82-8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84-88页 |
4.5 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9-91页 |
5.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89-90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