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TaERFL1a转录因子在小麦响应干旱胁迫和籽粒淀粉合成中的功能研究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18页
    1.1 AP2/ERF转录因子结构与分类第9-11页
        1.1.1 AP2/ERF转录因子起源第9页
        1.1.2 AP2/ERF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与分类第9-11页
    1.2 AP2/ERF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第11-14页
        1.2.1 AP2/ERF转录因子在生物胁迫中的作用第12页
        1.2.2 AP2/ERF转录因子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第12-14页
    1.3 小麦中AP2/ERF转录因子研究进展第14-15页
    1.4 BSMV-VIGS技术第15-16页
    1.5 酵母双杂交技术第16-17页
        1.5.1 酵母双杂交技术原理第16页
        1.5.2 酵母双杂交技术优点第16-17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2 TaERFL1a转录因子特性研究第18-29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18-25页
        2.2.1 试验材料第18-19页
        2.2.2 试验方法第19页
        2.2.3 小麦叶片总RNA提取第19-20页
        2.2.4 DNaseI处理第20页
        2.2.5 cDNA第一链合成第20页
        2.2.6 PCR检测cDNA质量第20-21页
        2.2.7 cDNA全长的克隆、鉴定与转化第21-22页
        2.2.8 TaERFL1a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第22-23页
        2.2.9 农杆菌浸染烟草GFP瞬时表达第23页
        2.2.10 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3-25页
    2.3 研究结果第25-28页
        2.3.1 TaERFL1a基因的克隆和结构研究第25-27页
        2.3.2 TaERFL1a转录因子的亚细胞定位研究第27-28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28-29页
3 TaERFL1a转录因子在小麦抗旱中功能第29-35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材料方法第29-31页
        3.2.1 试验材料第29页
        3.2.2 试验方法第29-31页
    3.3 试验结果第31-34页
        3.3.1 不同非生物胁迫和脱落酸处理后TaERFL1a基因表达第31页
        3.3.2 BSMV-TaERFL1a载体构建及病毒产物检测第31页
        3.3.3 TaERFL1a基因沉默植株的获得第31-33页
        3.3.4 TaERFL1a在小麦中抗旱的功能研究第33-34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34-35页
4 TaERFL1a在小麦籽粒淀粉合成中的功能第35-40页
    4.1 引言第35页
    4.2 材料方法第35-36页
        4.2.1 试验材料第35页
        4.2.2 试验方法第35-36页
    4.3 试验结果第36-38页
        4.3.1 TaERFL1a基因沉默植株的获得第36页
        4.3.2 TaERFL1a在小麦籽粒淀粉合成中的功能第36-38页
    4.4 结论与讨论第38-40页
5 酵母双杂交筛选TaERFL1a的互作蛋白第40-47页
    5.1 引言第40页
    5.2 材料方法第40-42页
        5.2.1 试验材料第40页
        5.2.2 菌株及质粒第40页
        5.2.3 培养基及试验试剂第40页
        5.2.4 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构建第40页
        5.2.5 TaERFL1a诱饵载体的转化第40-41页
        5.2.6 TaERFL1a转录因子自激活活性的检测第41页
        5.2.7 酵母双杂交文库的筛选第41页
        5.2.8 阳性克隆的序列比对第41-42页
        5.2.9 互作蛋白基因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第42页
        5.2.10 蛋白互作验证第42页
    5.3 试验结果第42-45页
        5.3.1 转录激活活性研究第42-43页
        5.3.2 酵母文库筛选结果第43-45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45-47页
6 TaERFL1a与TaSGT1和TaDAD2蛋白质互作验证第47-51页
    6.1 引言第47页
    6.2 材料方法第47页
        6.2.1 试验材料第47页
        6.2.2 试验方法第47页
    6.3 试验结果第47-49页
    6.4 结论与讨论第49-51页
本研究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计划第51-5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及获得荣誉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0页
ABSTRACT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tae-miR164及其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下一篇:小麦HAK家族成员基因的克隆及TaHAK1-B功能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