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白屈菜红碱的介绍 | 第9页 |
1.1.1 白屈菜的简介 | 第9页 |
1.1.2 白屈菜红碱的简介 | 第9页 |
1.2 水稻黑孢菌和赤霉菌简介 | 第9-10页 |
1.2.1 水稻黑孢菌简介 | 第9页 |
1.2.2 赤霉菌简介 | 第9-10页 |
1.3 白屈菜红碱的提取方法 | 第10-11页 |
1.3.1 微芯片电泳分离法 | 第10页 |
1.3.2 微波辅助萃取法 | 第10页 |
1.3.3 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纯化 | 第10-11页 |
1.4 白屈菜红碱的生物学活性 | 第11-13页 |
1.4.1 抗炎作用 | 第11页 |
1.4.2 抗菌作用 | 第11-12页 |
1.4.3 抗癌作用 | 第12-13页 |
1.4.4 对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 第13页 |
1.4.5 生物防治 | 第13页 |
1.5 白屈菜红碱的抑菌机理研究 | 第13-15页 |
1.5.1 白屈菜红碱对细胞壁和细胞膜的作用 | 第13-14页 |
1.5.2 ROS在细胞体内的积累及其检测 | 第14-15页 |
1.5.3 白屈菜红碱对DNA的作用 | 第15页 |
1.6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15-17页 |
2 菌种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第17-2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2.1.1 水稻叶片 | 第17页 |
2.1.2 试剂与仪器 | 第17页 |
2.1.3 溶液的配制 | 第17-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2.2.1 菌株的分离筛选与纯化 | 第18页 |
2.2.2 真菌的初步分类 | 第18页 |
2.2.3 CTAB法提取真菌DNA | 第18-19页 |
2.2.4 真菌基因组ITS区段的获得 | 第19页 |
2.2.5 PCR产物的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19-20页 |
2.2.6 真菌包子的产生与收集 | 第20页 |
2.2.7 孢子计数 | 第2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0-22页 |
2.3.1 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0页 |
2.3.2 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0-22页 |
2.4 讨论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白屈菜红碱抑菌活性研究 | 第24-2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3.1.1 菌种 | 第24页 |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3.2.1 白屈菜红碱抑菌活性检测 | 第2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3.3.1 白屈菜红碱对两种真菌的抑菌活性检测 | 第24-26页 |
3.4 讨论 | 第2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白屈菜红碱抑菌机理研究 | 第27-3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27页 |
4.1.2 试剂与仪器 | 第27页 |
4.1.3 培养基 | 第27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4.2.1 白屈菜红碱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27-28页 |
4.2.2 白屈菜红碱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28页 |
4.2.3 白屈菜红碱对真菌细胞壁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28页 |
4.2.4 白屈菜红碱作用后孢子内ROS检测 | 第28-29页 |
4.2.5 DNA片段化分析 | 第29页 |
4.3 结果 | 第29-37页 |
4.3.1 白屈菜红碱对水稻黑孢菌菌丝及孢子形态影响 | 第29-32页 |
4.3.2 白屈菜红碱对真菌细胞壁细胞膜通透性影响 | 第32页 |
4.3.3 白屈菜红碱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4 白屈菜红碱作用后孢子内ROS检测 | 第33-37页 |
4.3.5 DNA片段化分析 | 第37页 |
4.4 讨论 | 第3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