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化模型的网络蠕虫危害度量化评估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1.1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 | 第12-13页 |
1.1.2 计算机病毒危害性评估 | 第13页 |
1.1.3 网络蠕虫危害性评估 | 第13-14页 |
1.3 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1.3.1 指标体系 | 第14页 |
1.3.2 评估模型 | 第14-15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背景知识及相关研究 | 第17-39页 |
2.1 网络蠕虫特征研究 | 第17-25页 |
2.1.1 网络蠕虫简介 | 第17-20页 |
2.1.3 网络蠕虫的病毒结构及扫描策略 | 第20-23页 |
2.1.4 网络蠕虫的防御技术 | 第23-25页 |
2.2 数据归一化方法 | 第25-27页 |
2.2.1 线性归一化方法 | 第25页 |
2.2.2 非线性归一化方法 | 第25-27页 |
2.3 指标聚集方法 | 第27-35页 |
2.3.1 简单聚集方法 | 第27-28页 |
2.3.2 模糊综合判定 | 第28-32页 |
2.3.3 层次分析法 | 第32-35页 |
2.4 权重确定方法 | 第35-37页 |
2.4.1 主观赋权法 | 第35-36页 |
2.4.2 客观赋权法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网络蠕虫危害度的评估指标 | 第39-48页 |
3.1 评估指标选取准则 | 第39-40页 |
3.2 传播能力指标 | 第40-44页 |
3.2.1 传播途径指标 | 第41-43页 |
3.2.2 感染方式指标 | 第43-44页 |
3.3 破坏能力指标 | 第44-45页 |
3.4 隐蔽性指标 | 第45-46页 |
3.5 防御能力指标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层次化的网络蠕虫危害度评估模型 | 第48-58页 |
4.1 网络蠕虫危害度的评估过程 | 第48-50页 |
4.2 基于FAHP算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0-51页 |
4.3 指标无量纲化 | 第51-53页 |
4.4 网络蠕虫危害度聚集计算 | 第53-56页 |
4.2.1 指标层的聚集计算方法 | 第53-55页 |
4.2.2 准则层的聚集计算方法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实验设计与实现 | 第58-65页 |
5.1 评估模型设计实现 | 第58-62页 |
5.1.1 可配置评估模型设计 | 第58-59页 |
5.1.2 评估模型的实现 | 第59-62页 |
5.2 评估结果及分析 | 第62-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