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薄壁梁结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前纵梁耐撞性设计 | 第14-16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第2章 单帽型薄壁梁弯曲压溃和轴向压溃吸能的理论预测方法研究 | 第19-32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矩形截面薄壁梁弯曲压溃和轴向压溃理论 | 第19-21页 |
2.2.1 Kecman弯曲变形理论 | 第19-20页 |
2.2.2 超级折叠单元塑性变形理论 | 第20-21页 |
2.3 单帽型薄壁梁弯曲压溃理论预测模型 | 第21-24页 |
2.3.1 基本帽型单元的吸能计算 | 第22-23页 |
2.3.2 平板单元的吸能计算 | 第23-24页 |
2.4 单帽型薄壁梁轴向压溃理论预测模型 | 第24-25页 |
2.4.1 基本帽型单元的吸能计算 | 第24-25页 |
2.4.2 平板单元的吸能计算 | 第25页 |
2.5 弯曲压溃和轴向压溃吸能理论预测公式验证 | 第25-29页 |
2.5.1 弯曲压溃和轴向压溃试验 | 第25-26页 |
2.5.2 弯曲压溃和轴向压溃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6-27页 |
2.5.3 弯曲压溃和轴向压溃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27-28页 |
2.5.4 弯曲压溃和轴向压溃吸能公式验证 | 第28-29页 |
2.6 弯曲压溃和轴向压溃理论预测公式的通用性验证 | 第29-31页 |
2.6.1 验证方案设计 | 第29-30页 |
2.6.2 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弯压联合作用下单帽型薄壁梁弯曲压溃和轴向压溃条件 | 第32-41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单帽型薄壁梁压溃变形的屈服准则 | 第32-34页 |
3.2.1 薄壁梁轴向压溃屈服准则 | 第32-33页 |
3.2.2 薄壁梁弯曲压溃屈服准则 | 第33-34页 |
3.3 弯压联合作用下单帽型薄壁梁弯曲压溃和轴向压溃条件 | 第34-40页 |
3.3.1 单帽型薄壁梁简化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3.3.2 基于弯压工况的简化模型参数定义 | 第35-36页 |
3.3.3 弯矩起主导作用情况 | 第36-38页 |
3.3.4 轴向压力起主导作用情况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正面碰撞工况下变截面单帽型薄壁梁变形控制方法研究 | 第41-53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简化模型建立及参数定义 | 第41-42页 |
4.3 变形次序控制研究 | 第42-46页 |
4.3.1 变截面倾角和过渡面圆角半径 | 第42-44页 |
4.3.2 不同变截面倾角下的过渡面圆角半径设计范围 | 第44-46页 |
4.4 变形稳定性控制研究 | 第46-51页 |
4.4.1 翻边周长比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2 宽度高度比的影响 | 第48-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基于变形控制的前纵梁耐撞性设计 | 第53-65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简化前纵梁初始碰撞性能分析 | 第53-56页 |
5.2.1 前纵梁初始简化模型建立及功能区域划分 | 第53-54页 |
5.2.2 初始碰撞性能分析 | 第54-56页 |
5.3 前纵梁耐撞性设计 | 第56-61页 |
5.3.1 代理模型及试验设计方法 | 第56-57页 |
5.3.2 耐撞性优化模型构建 | 第57-58页 |
5.3.3 优化模型求解 | 第58-61页 |
5.4 优化结果验证 | 第61-62页 |
5.5 前纵梁结构特征设计与性能验证 | 第62-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