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时延混沌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时延系统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9-2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第2章 时延混沌吸引子系统设计基础 | 第22-31页 |
2.1 混沌基础知识 | 第22-26页 |
2.1.1 吸引子的定义 | 第22页 |
2.1.2 混沌的定义 | 第22-23页 |
2.1.3 混沌运动的特征 | 第23-24页 |
2.1.4 判定混沌的方法 | 第24-26页 |
2.2 时延混沌系统基础知识 | 第26-30页 |
2.2.1 时延系统的数学定义 | 第26页 |
2.2.2 时延系统的分类 | 第26-27页 |
2.2.3 时延系统的特点 | 第27-28页 |
2.2.4 时延混沌系统的构造方法 | 第28页 |
2.2.5 产生时延的方法 | 第28-30页 |
2.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具有多个正李氏指数的时延多涡卷超混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31-45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时延多涡卷超混沌系统及其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32-39页 |
3.2.1 系统及稳定性分析 | 第32-35页 |
3.2.2 李氏指数与分岔图 | 第35-37页 |
3.2.3 多涡卷吸引子与共存吸引子相图 | 第37-39页 |
3.3 时延多涡卷超混沌系统电路及其仿真 | 第39-43页 |
3.3.1 电路设计 | 第39-41页 |
3.3.2 仿真结果 | 第41-43页 |
3.4 与相关文献的比较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简单的一阶时延超混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45-57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一阶时延超混沌系统及其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46-51页 |
4.2.1 系统及稳定性分析 | 第46-48页 |
4.2.2 数值仿真结果 | 第48-51页 |
4.3 一阶时延超混沌系统电路及其仿真 | 第51-55页 |
4.3.1 电路设计 | 第51-53页 |
4.3.2 仿真结果 | 第53-55页 |
4.4 与相关文献的比较 | 第55-56页 |
4.5 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附录B(攻读硕士期间所参与的科研活动)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