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与齐梁诗歌新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23页 |
选题缘起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第一章 谢朓对诗歌题材内容的革新 | 第23-47页 |
第一节 乐府诗的改制与创新 | 第23-28页 |
一、曲名革新 | 第23-25页 |
二、“赋题”实践 | 第25-27页 |
三、“永明体”的实践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咏物诗的勃发与变革 | 第28-36页 |
一、咏物诗的发展演进 | 第28-29页 |
二、“体物”观念下咏物诗的勃发 | 第29-31页 |
三、意象传情与托物言志 | 第31-36页 |
第三节 山水诗的成熟与创变 | 第36-47页 |
一、山水与情感的“共振” | 第37-42页 |
二、意象结合具有画面感 | 第42-47页 |
第二章 谢朓对诗歌表现技巧的新变 | 第47-67页 |
第一节 情与景的交融 | 第47-54页 |
一、情景交融的主题变迁 | 第47-51页 |
二、情景交融的方式 | 第51-54页 |
第二节 清新自然的诗风追求 | 第54-59页 |
一、六朝诗学审美“清” | 第54-55页 |
二、诗风形成的内化与外现 | 第55-57页 |
三、“清”与“厚”的讨论 | 第57-59页 |
第三节 时空美学的建构 | 第59-67页 |
一、“望”里的山水 | 第59-62页 |
二、“黄昏”里的故园之思 | 第62-67页 |
第三章 谢朓对齐梁新风的引领 | 第67-85页 |
第一节 谢朓与南齐诗运转关 | 第68-72页 |
一、革除冗杂 | 第68-70页 |
二、重视声律 | 第70-72页 |
第二节 谢朓与南齐文学集团的多重交往 | 第72-78页 |
一、政治性文学团体 | 第72-76页 |
二、文学性诗歌酬唱 | 第76-78页 |
第三节 谢朓对萧梁诗歌的启发 | 第78-85页 |
一、由“雅”入“俗” | 第79-81页 |
二、由“体物”到“体人” | 第81-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