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1-17页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数学应用能力的理论探析 | 第17-23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20页 |
2.1.1 数学能力 | 第17页 |
2.1.2 数学应用 | 第17页 |
2.1.3 数学应用能力 | 第17-18页 |
2.1.4 数学应用题 | 第18页 |
2.1.5 数学建模题 | 第18-20页 |
2.2 中学数学中的建模理论 | 第20-23页 |
2.2.1 数学建模的概念 | 第20页 |
2.2.2 数学建模的步骤 | 第20-21页 |
2.2.3 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的划分 | 第21-23页 |
第3章 数学应用能力性别差异的调查及分析 | 第23-43页 |
3.1 调查设计 | 第23-25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23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23页 |
3.1.3 测试题的设计与实施 | 第23-24页 |
3.1.4 测试题的编码标准 | 第24-25页 |
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5-43页 |
3.2.1 解数学应用题性别差异的调查与分析 | 第25-32页 |
3.2.2 解数学建模题性别差异的调查与分析 | 第32-39页 |
3.2.3 学生解数学应用题与数学建模题的反馈情况 | 第39-42页 |
3.2.4 调查结论 | 第42-43页 |
第4章 归因分析 | 第43-48页 |
4.1 生理因素 | 第43页 |
4.2 非智力因素 | 第43-45页 |
4.2.1 成就动机 | 第43-44页 |
4.2.2 兴趣 | 第44页 |
4.2.3 性格 | 第44-45页 |
4.3 社会环境因素 | 第45-48页 |
4.3.1 性别刻板印象 | 第45页 |
4.3.2 学校教育 | 第45-48页 |
第5章 教学建议 | 第48-53页 |
5.1 树立正确的男女性别观 | 第48页 |
5.2 利用非智力因素改善男女两性的心理条件 | 第48-50页 |
5.2.1 培养女生数学应用的兴趣 | 第48-49页 |
5.2.2 增强女生自信心的培养 | 第49-50页 |
5.3 改善教育环境实施性别差异教育 | 第50页 |
5.4 从测试数据与解题反馈来看 | 第50-53页 |
5.4.1 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男女学生的生活经验 | 第50-51页 |
5.4.2 培养男女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 第51页 |
5.4.3 培养女生系统化知识的能力与习惯 | 第51-52页 |
5.4.4 注重男生的运算能力的培养 | 第52-53页 |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 第53-55页 |
6.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3页 |
6.2 研究的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1 | 第57-58页 |
附录2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