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1 海洋生物资源及海绵动物 | 第15-17页 |
1.2 海绵环肽酯类天然产物 | 第17-23页 |
1.3 Callipeltins的分离、结构特点以及生物活性 | 第23-29页 |
1.4 Callipeltins类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概况 | 第29-30页 |
第二章 Callipeltin B的全合成的研究目的及逆合成分析 | 第30-33页 |
2.1 研究意义 | 第30页 |
2.2 逆合成分析 | 第30-33页 |
第三章 β-甲氧基酪氨酸的合成 | 第33-67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33-40页 |
3.1.1 前言 | 第33页 |
3.1.2 (2R,3R)-β-甲氧基酪氨酸的合成研究概况 | 第33-40页 |
3.1.2.1 Hamada小组对(2R,3R)-β-甲氧基酪氨酸的全合成 | 第33-34页 |
3.1.2.2 Hansen小组对(2R,3R)-β-甲氧基酪氨酸的全合成 | 第34-35页 |
3.1.2.3 Zampella小组对(2R,3R)-β-甲氧基酪氨酸的全合成 | 第35-36页 |
3.1.2.4 Lipton小组对(2R,3R)-β-甲氧基酪氨酸的全合成 | 第36-37页 |
3.1.2.5 Konno小组对(2R,3R)-β-甲氧基酪氨酸的全合成 | 第37-39页 |
3.1.2.6 Hamada小组对(2R,3R)-β-甲氧基酪氨酸的新的全合成方法 | 第39-40页 |
3.2 生物催化制备光学纯β-羟基/甲氧基-β-芳基丙氨酸的方法学研究 | 第40-57页 |
3.2.1 合成方案的设计 | 第40-42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3.2.2.1 四个光学纯β-羟基-β-苯丙氨酸异构体的合成 | 第42-47页 |
3.2.2.2 β-羟基β-芳基丙氨酸的合成 | 第47-48页 |
3.2.2.3 β-甲氧基-β-芳基丙氨酸的合成 | 第48-50页 |
3.2.3 小结 | 第50-51页 |
3.2.4 实验部分 | 第51-57页 |
3.3 酶催化制备β-甲氧基酪氨酸的合成 | 第57-64页 |
3.3.1 引言 | 第57-58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58-60页 |
3.3.3 实验部分 | 第60-64页 |
3.4 一些不成功的尝试 | 第64-67页 |
第四章 3,4-二甲基焦谷氨酸的合成 | 第67-101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67-73页 |
4.1.1 前言 | 第67页 |
4.1.2 (2S, 3S, 4R)-3,4-二甲基(焦)谷氨酸的合成研究概况 | 第67-73页 |
4.1.2.1 Joullie小组对(2S, 3S, 4R)-3,4-二甲基谷氨酰胺的全合成方法 | 第67-68页 |
4.1.2.2 Hamada小组对(2S, 3S, 4R)-3,4-二甲基谷氨酰胺的全合成方法 | 第68-69页 |
4.1.2.3 Lipton小组对(2S, 3S, 4R)-3,4-二甲基谷氨酰胺的全合成方法 | 第69-70页 |
4.1.2.4 马大为小组对(2S, 3S, 4R)- 3,4-二甲基谷氨酰胺的全合成方法 | 第70-72页 |
4.1.2.5 Konno小组对(2S,.3S, 4R)-3,4-二甲基谷氨酰胺的全合成方法 | 第72-73页 |
4.2 合成方案的设计 | 第73-7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5-92页 |
4.3.1 基于樟脑的三环亚胺内酯57和58的合成 | 第75-76页 |
4.3.2 基于樟脑的三环亚胺内酯57与巴豆酸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 | 第76-81页 |
4.3.3 基于樟脑的三环亚胺内酯58与巴豆酸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 | 第81-85页 |
4.3.4 三环亚胺内酯57与惕格酸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 | 第85-90页 |
4.3.5 Michael加成产物的水解和(2S, 3S, 4R)-焦谷氨酸的制备 | 第90-92页 |
4.4 小结 | 第92页 |
4.5 实验部分 | 第92-97页 |
4.6 一些不成功的尝试 | 第97-101页 |
第五章 D-别苏氨酸的合成 | 第101-110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101-103页 |
5.1.1 前言 | 第101页 |
5.1.2 (2R,3R)-苏氨酸(即:D-别苏氨酸)的合成研究概况 | 第101-103页 |
5.1.2.1 Mallart小组对D-别苏氨酸的全合成方法 | 第101-102页 |
5.1.2.2 Konno小组对D-异苏氨酸的全合成方法 | 第102页 |
5.1.2.3 Yajima小组对D-异苏氨酸的全合成方法 | 第102-103页 |
5.2 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103-10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06页 |
5.3.1 消旋化及拆分结果的分析 | 第104-106页 |
5.3.2 酶拆分方法的研究 | 第106页 |
5.4 实验部分 | 第106-108页 |
5.5 小结 | 第108页 |
5.6 一些失败的尝试 | 第108-110页 |
5.6.1 策略一 | 第108-109页 |
5.6.2 策略二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Callipeltin B的合成 | 第110-127页 |
6.1 Callipeltin B和Callipeltin E合成研究概况 | 第110-114页 |
6.1.1 Lipton小组对Callipeltin E的全合成策略 | 第110-113页 |
6.1.2 Lipton小组对Callipeltin B的全合成策略 | 第113-114页 |
6.2 固相Callipeltin B全合成路线设计 | 第114-11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21页 |
6.3.1 缩合剂的选择 | 第119页 |
6.3.2 微波固相合成仪参数的优化 | 第119-121页 |
6.3.3 固相合成Callipeltin B | 第121页 |
6.4 实验部分 | 第121-127页 |
第七章 纳米碳酸钾的制备,性质以及反应性能的评估 | 第127-136页 |
7.1 引言 | 第127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4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34页 |
7.4 实验部分 | 第134-136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与正在发表的论文 | 第150-151页 |
附录 | 第151-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