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观光工厂的空间设计手法和建筑语汇探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1 国内城市化及工业格局变化 | 第14页 |
1.1.2 台湾地区工业向观光的转型 | 第14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观光工厂概述 | 第20-38页 |
2.1 观光工厂的起源 | 第20-28页 |
2.1.1 观光工厂发展背景 | 第20-22页 |
2.1.2 观光工厂的定义 | 第22-24页 |
2.1.3 观光工厂的构成 | 第24-25页 |
2.1.4 观光工厂与工厂的对比 | 第25-28页 |
2.2 影响观光工厂的相关理论 | 第28-34页 |
2.2.1 产业观光理论 | 第28-31页 |
2.2.2 空间文化分析理论 | 第31-32页 |
2.2.3 工业地景理论 | 第32-34页 |
2.3 国内外观光工厂状况 | 第34-35页 |
2.3.1 国内观光工厂状况 | 第34-35页 |
2.3.2 国外观光工厂状况 | 第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第3章 台湾观光工厂规划模式与类型分析 | 第38-50页 |
3.1 台湾观光工厂的规划类型 | 第38-41页 |
3.1.1 工厂区域新建观光区型 | 第38-39页 |
3.1.2 工厂区域改建观光区型 | 第39-41页 |
3.1.3 工厂区域加建观光区型 | 第41页 |
3.2 台湾观光工厂的规划理念 | 第41-43页 |
3.2.1 产业文化型 | 第42页 |
3.2.2 多元创意型 | 第42页 |
3.2.3 地域文化型 | 第42-43页 |
3.3 台湾观光工厂的规划原则 | 第43-47页 |
3.3.1 功能拓展原则 | 第43-45页 |
3.3.2 空间整合原则 | 第45-46页 |
3.3.3 观光流线优先 | 第46-47页 |
3.3.4 空间性质转化 | 第47页 |
3.4 台湾观光工厂的规划要求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台湾观光工厂建筑空间功能布局及流线分析 | 第50-68页 |
4.1 台湾观光工厂建筑空间模式 | 第51-55页 |
4.1.1 新建观光空间型 | 第51-52页 |
4.1.2 改建观光空间型 | 第52-54页 |
4.1.3 加建观光空间型 | 第54-55页 |
4.2 台湾观光工厂建筑功能布局 | 第55-62页 |
4.2.1 工厂建筑基本功能布局 | 第55-56页 |
4.2.2 观光空间功能需求及布局 | 第56-61页 |
4.2.3 观光功能与原有工厂功能协调 | 第61-62页 |
4.3 台湾观光工厂建筑空间流线 | 第62-67页 |
4.3.1 工厂建筑基本流线 | 第62-63页 |
4.3.2 观光空间基本流线 | 第63-65页 |
4.3.3 观光空间与生产空间流线协调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台湾观光工厂建筑语汇与环境营造 | 第68-82页 |
5.1 台湾观光工厂建筑语汇探究 | 第68-75页 |
5.1.1 建筑性质转变 | 第68-69页 |
5.1.2 观光空间尺度 | 第69-73页 |
5.1.3 建筑风格转化 | 第73-75页 |
5.2 台湾观光工厂环境空间营造 | 第75-81页 |
5.2.1 附属服务空间 | 第75-78页 |
5.2.2 景观环境空间 | 第78-81页 |
5.2.3 无障碍空间 | 第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我国观光工厂的发展前景展望 | 第82-85页 |
6.1 我国观光工厂发展现状 | 第82页 |
6.2 台湾地区观光工厂可借鉴经验 | 第82-83页 |
6.3 我国观光工厂发展条件及展望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附录B 调研访谈表 | 第92-100页 |
附录C 台湾观光工厂评鉴作业要点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