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

群智能优化算法及在复杂疾病关联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符号对照表第16-18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8-24页
第一章 绪论第24-4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4-26页
    1.2 群智能优化算法的研究现状第26-30页
        1.2.1 常见群智能优化算法第26-27页
        1.2.2 群智能优化算法的主要改进策略与应用第27-28页
        1.2.3 高维复杂优化问题求解第28-30页
    1.3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复杂疾病第30-39页
        1.3.1 单核苷酸多态性第30-31页
        1.3.2 SNP致病模型的相关概念第31-32页
        1.3.3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复杂疾病关联性研究现状第32-37页
        1.3.4 挑战性问题第37页
        1.3.5 探测多SNP联合致病位点的数学优化问题模型第37-39页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第39-44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39-41页
        1.4.2 章节安排第41-44页
第二章 面向高维复杂优化问题的和声搜索算法第44-72页
    2.1 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第44页
    2.2 标准和声搜索算法第44-48页
    2.3 和声搜索算法研究现状第48-50页
    2.4 变量动态降维选择调整策略第50-52页
    2.5 基于变量动态降维选择调整策略的和声搜索算法第52-55页
    2.6 实验仿真第55-70页
        2.6.1 实验环境设置第55-57页
        2.6.2 DIHS算法参数研究第57-59页
        2.6.3 实验结果比较分析第59-67页
        2.6.4 DIHS算法更新率和种群多样性分析第67-70页
    2.7 小结第70-72页
第三章 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第72-93页
    3.1 差分进化算法第72页
    3.2 差分进化算法研究现状第72-74页
    3.3 基于局部变量调整的差分进化算法第74-78页
    3.4 仿真实验第78-90页
        3.4.1 实验环境设置第78-79页
        3.4.2 算法参数(NP和CR)分析第79-81页
        3.4.3 与其它算法求解结果的分析比较第81-89页
        3.4.4 配对秩和检验分析第89页
        3.4.5 种群多样性分析第89-90页
    3.5 本文算法在生物大数据中的应用前景第90-91页
    3.6 小结第91-93页
第四章 基于和声搜索算法的2-way SNP致病位点探测第93-117页
    4.1 引言第93-94页
    4.2 2-way SNP致病组合模型第94-95页
    4.3 基于和声搜索算法的2-way SNP致病组合位点探测第95-100页
        4.3.1 FHSA-SED算法基本框架第95-98页
        4.3.2 FHSA-SED算法第98-100页
    4.4 SNP组合关联性评价标准第100-103页
        4.4.1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疾病关联性评价第100-101页
        4.4.2 基于Gini系数的疾病关联性评价第101-102页
        4.4.3 G-test统计检验第102-103页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03-115页
        4.5.1 实验环境与算法参数设置第103-104页
        4.5.2 仿真数据第104-107页
        4.5.3 算法性能评价标准第107页
        4.5.4 仿真数据测试结果比较与分析第107-111页
        4.5.5 在老年性黄斑变性数据上的应用第111-115页
    4.6 FHSA-SED算法总结分析第115-117页
第五章 基于小生境与和声搜索的多SNP联合致病组合位点探测算法第117-146页
    5.1 引言第117-119页
    5.2 SNP组合位点联合熵第119页
    5.3 小生境技术第119-120页
    5.4 基于小生境和声搜索算法的多SNP联合致病组合位点探测算法第120-126页
        5.4.1 NHSA-DHSC算法的基本框架第121-124页
        5.4.2 小生境识别算法第124-126页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26-145页
        5.5.1 测试数据第126页
        5.5.2 算法参数及测试环境第126-128页
        5.5.3 仿真数据测试结果比较与分析第128-138页
        5.5.4 AMD数据测试结果分析第138-145页
    5.6 小结第145-14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46-150页
    6.1 总结第146-147页
    6.2 后续研究工作和展望第147-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8页
附录第168-184页
    附录A第168-174页
        附表A.1 算法测试函数表达式第168-170页
        附表A.2 8个HS算法在(D=200,MaxFEs=5000×D)时的测试结果第170-171页
        附表A.3 8个HS算法在(D=500,MaxFEs=5000×D)时的测试结果第171-172页
        附表A.4 DIHS算法与4个其它优秀算法在D=200时的测试结果第172-173页
        附表A.5 DIHS算法与4个其它优秀算法在D=500时的测试结果第173-174页
    附录B第174-179页
        附表B.1 测试函数(F_(17)-F_(23))第174-175页
        附表B.2 改进的算法与标准DE的测试结果比较(D=200)第175-176页
        附表B.3 改进的算法与标准DE的测试结果比较(D=500)第176-177页
        附表B.4 改进的DE算法与优秀DE算法的测试结果比较(D=200)第177-178页
        附表B.5 改进的DE算法与优秀DE算法的测试结果比较(D=500)第178-179页
    附录C第179-183页
        附表C.1 12个DME致病模型的参数和外显率第179-180页
        附表C.2 70个DNME模型的外显率参数第180-181页
        附表C.3 FHSA-SED算法对70个DNME模型的测试结果(1000SNPs)第181-183页
    附录D第183-184页
        附表D.1 8个高阶DNME模型具体说明第183-184页
致谢第184-186页
作者简介第186-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低碳电力技术协同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下中国国家竞争力理论分析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