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植物病原真菌灰葡萄孢与蓖麻葡萄孢中真菌病毒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0页
    1.1 灰霉病菌的危害与防治第14-19页
        1.1.1 灰霉病菌的分类地位及经济重要性第14-15页
        1.1.2 灰霉病的流行第15-16页
        1.1.3 灰葡萄孢的侵染过程第16-18页
        1.1.4 灰霉病的防治第18-19页
    1.2 真菌病毒第19-27页
        1.2.1 真菌病毒种类第19-21页
        1.2.2 真菌病毒的起源第21页
        1.2.3 真菌病毒对寄主真菌表型的影响第21-22页
        1.2.4 真菌病毒与寄主真菌分子互作第22-23页
        1.2.5 真菌病毒的传播方式第23-24页
        1.2.6 RNA真菌病毒的DNA形态第24-25页
        1.2.7 真菌病毒的生防潜力第25-26页
        1.2.8 灰霉病菌中真菌病毒研究进展第26-27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7-30页
第二章 灰葡萄孢中dsRNA的检测与弱毒菌株的筛选第30-42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1-34页
        2.2.1 供试菌株第31页
        2.2.2 供试植物第31-32页
        2.2.3 菌丝中dsRNA的提取与检测第32页
        2.2.4 菌丝中DNA的提取与纯化第32页
        2.2.5 菌落形态观察第32页
        2.2.6 菌丝生长速度、分生孢子和菌核的产量与大小的测定第32-33页
        2.2.7 分生孢子萌发率和芽管长度测定第33页
        2.2.8 致病力测定第33-34页
        2.2.9 数据统计第3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4-40页
        2.3.1 灰葡萄孢菌株CucumBc-2-5的培养特性和弱致病性第34-35页
        2.3.2 灰葡萄孢菌株CucumBc-2-5中dsRNA和DNA条带检测第35-36页
        2.3.3 灰葡萄孢中dsRNA片段的多样性第36-37页
        2.3.4 含dsRNA灰葡萄孢菌株的培养特性第37-39页
        2.3.5 含dsRNA灰葡萄孢弱毒菌株的筛选第39-40页
    2.4 讨论第40-42页
第三章 灰葡萄孢中一种新的RNA病毒BcRV1的分子特性第42-63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2-52页
        3.2.1 供试菌株第42-43页
        3.2.2 dsRNA的提取与检测第43页
        3.2.3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第43页
        3.2.4 BcRV1全长cDNA的克隆第43-46页
        3.2.5 序列分析第46-47页
        3.2.6 Northern杂交第47-48页
        3.2.7 在大肠杆菌中验证-1移码第48-5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2-59页
        3.3.1 BcRV1的检测与序列分析第52-54页
        3.3.2 BcRV1编码的多肽分析第54-56页
        3.3.3 KNOT因子介导的-1移码第56-57页
        3.3.4 系统发育分析第57-59页
    3.4 讨论第59-63页
第四章 BcRV1侵染与灰葡萄孢弱毒特性的关系研究第63-81页
    4.1 引言第63-6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4-68页
        4.2.1 供试菌株第64页
        4.2.2 生物学特性测定第64页
        4.2.3 总RNA的提取与纯化第64页
        4.2.4 菌株中BcRV1的RT-PCR检测第64-65页
        4.2.5 BcRV1在菌丝中的积累量分析第65页
        4.2.6 BcRV1的垂直传播研究第65-66页
        4.2.7 农杆菌介导的灰葡萄孢遗传转化第66页
        4.2.8 BcRV1的水平传播第66-67页
        4.2.9 灰葡萄孢菌株的RAPD检测第67页
        4.2.10 灰葡萄孢侵染垫显微观察第67页
        4.2.11 数据分析第67-6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8-79页
        4.3.1 BcRV1的垂直传播第68-70页
        4.3.2 潮霉素抗性菌株的筛选第70-72页
        4.3.3 BcRV1的水平传播第72-77页
        4.3.4 BcRV1引起灰葡萄孢菌株致病力衰退的可能机制第77-79页
    4.4 讨论第79-81页
第五章 蓖麻葡萄孢在铁苋菜上的发生调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第81-102页
    5.1 引言第81-82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2-86页
        5.2.1 供试菌株第82页
        5.2.2 供试植物第82页
        5.2.3 湖北省铁苋菜灰霉病的调查第82-83页
        5.2.4 蓖麻灰霉病样品的采集第83页
        5.2.5 铁觅菜和蓖麻上Amphobotrys sp.菌株的分离第83-84页
        5.2.6 Amphobotrys sp.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第84页
        5.2.7 Amphobotrys sp.菌株的系统进化分析第84-85页
        5.2.8 蓖麻葡萄孢的致病力测定第85页
        5.2.9 蓖麻葡萄孢在不同温度下的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第85-86页
        5.2.10 蓖麻葡萄孢分生孢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萌发情况测定第86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86-100页
        5.3.1 湖北省铁苋菜灰霉病的病害调查第86-87页
        5.3.2 Amphobotrys sp.菌株的采集第87-88页
        5.3.3 Amphobotrys sp.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第88-91页
        5.3.4 Amphobotrys sp.的系统进化分析第91-92页
        5.3.5 蓖麻葡萄孢的致病力第92-94页
        5.3.6 湖北省铁苋菜灰霉病流行规律第94-95页
        5.3.7 蓖麻葡萄孢菌丝对温度的适应性第95-98页
        5.3.8 蓖麻葡萄孢分生孢子对温度的适应性第98-100页
    5.4 讨论第100-102页
第六章 蓖麻葡萄孢中一种新的RNA病毒ArHV1的全序列克隆及特性分析第102-121页
    6.1 引言第102-103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03-108页
        6.2.1 供试菌株第103页
        6.2.2 dsRNA提取与检测第103页
        6.2.3 总RNA提取与纯化第103页
        6.2.4 基因组DNA提取与纯化第103页
        6.2.5 蓖麻葡萄孢中dsRNA片段多样性第103页
        6.2.6 ArHV1全长cDNA的克隆第103-105页
        6.2.7 序列分析第105页
        6.2.8 ArHV1在蓖麻葡萄孢中分布频率研究第105-106页
        6.2.9 ArHV1的垂直传播研究第106-107页
        6.2.10 ArHV1在侵染蓖麻叶片的菌丝中积累量分析第107页
        6.2.11 ArHV1的DNA形态克隆及分析第107-108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08-119页
        6.3.1 蓖麻葡萄孢中dsRNA片段多样性第108-110页
        6.3.2 ArHV1序列分析第110页
        6.3.3 ArHV1编码的多肽分析第110-112页
        6.3.4 系统发育分析第112-113页
        6.3.5 ArHV1在蓖麻葡萄孢中分布概率第113-115页
        6.3.6 ArHV1在蓖麻葡萄孢中的垂直传播第115-116页
        6.3.7 菌株WHA-1侵染叶片过程中ArHV1在菌丝中的积累量第116-117页
        6.3.8 ArHV1的DNA形态第117-119页
    6.4 讨论第119-12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1-125页
    7.1 结论第121-122页
    7.2 创新点第122-123页
    7.3 展望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能力与服务体系研究
下一篇:头孢氨苄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及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