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7页 |
1.2 抗生素废水的来源和水质特点 | 第17-19页 |
1.3 抗生素废水处理中常规污染物去除的主要工艺 | 第19-20页 |
1.3.1 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物化处理工艺 | 第19页 |
1.3.2 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生物处理工艺 | 第19-20页 |
1.4 抗生素废水中特征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 第20-24页 |
1.4.1 抗生素的污染情况 | 第21-22页 |
1.4.2 抗生素去除的主要工艺 | 第22-24页 |
1.4.3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主要降解途径 | 第24页 |
1.5 抗生素废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研究 | 第24-28页 |
1.5.1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情况 | 第24-25页 |
1.5.2 抗生素抗性基因去除的主要工艺 | 第25-26页 |
1.5.3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转移机制 | 第26-28页 |
1.5.4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污泥中的传播 | 第28页 |
1.6 抗生素废水中污染物去除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28-29页 |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47页 |
2.1 试验装置 | 第32-33页 |
2.2 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 | 第33-35页 |
2.2.1 反应器的接种污泥 | 第33-34页 |
2.2.2 试验用水 | 第34页 |
2.2.3 反应器的工况参数 | 第34-35页 |
2.3 测试指标分析和检测方法 | 第35-38页 |
2.3.1 常规指标的分析和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2.3.2 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 第36页 |
2.3.3 头孢氨苄及其降解产物的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2.3.4 低浓度头孢氨苄的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2.3.5 降解产物定性的测定方法 | 第38页 |
2.4 污泥特性的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2.4.1 EPS的提取与测定 | 第38页 |
2.4.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38-39页 |
2.4.3 污泥中头孢氨苄的提取 | 第39页 |
2.5 序批实验 | 第39-40页 |
2.5.1 头孢氨苄对COD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2.5.2 头孢氨苄去除途径的试验方案 | 第40页 |
2.6 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 | 第40-45页 |
2.6.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0-41页 |
2.6.2 qPCR试验方法 | 第41-44页 |
2.6.3 intI1中基因盒序列克隆文库的建立方法 | 第44-45页 |
2.6.4 第二代高通量测序 | 第45页 |
2.7 数据分析软件和方法 | 第45-47页 |
第3章 EGSB反应器处理头孢氨苄生产废水的效能以及机理研究 | 第47-90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EGSB反应器的启动运行 | 第47-48页 |
3.3 EGSB反应器对头孢氨苄生产废水的处理效能 | 第48-70页 |
3.3.1 头孢氨苄浓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2 常规污染物的去除 | 第49-51页 |
3.3.3 特征污染物的去除 | 第51-59页 |
3.3.4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 | 第59-70页 |
3.4 反应器内污泥特性 | 第70-72页 |
3.4.1 污泥浓度 | 第70-71页 |
3.4.2 污泥粒径和EPS | 第71-72页 |
3.5 头孢氨苄对EGSB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的影响 | 第72-84页 |
3.5.1 头孢氨苄对优势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3.5.2 头孢氨苄对细菌群落演替规律的影响 | 第74-78页 |
3.5.3 头孢氨苄对古菌菌群演替规律的影响 | 第78-81页 |
3.5.4 头孢氨苄对真菌群落演替规律的影响 | 第81-84页 |
3.5.5 降解头孢氨苄的细菌菌属 | 第84页 |
3.6 Β-内酰胺类抗性基因在厌氧污泥中的转移机制 | 第84-88页 |
3.6.1 水平扩散机制 | 第84-86页 |
3.6.2 垂直转移机制 | 第86-8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4章 EGSB+A/O-MBR组合工艺处理头孢氨苄生产废水的效能研究 | 第90-114页 |
4.1 引言 | 第90页 |
4.2 常规污染物的去除 | 第90-97页 |
4.2.1 COD的去除 | 第90-92页 |
4.2.2 VFAs的去除 | 第92-94页 |
4.2.3 NH_3-N和TN的去除 | 第94-97页 |
4.3 特征污染物的去除 | 第97-101页 |
4.3.1 头孢氨苄的去除 | 第97-98页 |
4.3.2 头孢氨苄降解产物的去除 | 第98-101页 |
4.4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 | 第101-113页 |
4.4.1 intI1在废水中的去除以及在污泥中的丰度 | 第101-103页 |
4.4.2 ampC基因在废水中的去除以及在污泥中的丰度 | 第103-104页 |
4.4.3 blaTEM-1基因在废水中的去除以及在污泥中的丰度 | 第104-106页 |
4.4.4 blaCTX-M基因在废水中的去除以及在污泥中的丰度 | 第106-107页 |
4.4.5 blaOXA基因在废水中的去除以及在污泥中的丰度 | 第107-112页 |
4.4.6 β-内酰胺类抗性基因在出水中主要存在形式 | 第112-11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5章 不同容积负荷下系统内微生物的演替规律及其作用研究 | 第114-146页 |
5.1 引言 | 第114页 |
5.2 容积负荷的改变对污泥特性的影响 | 第114-118页 |
5.2.1 EGSB反应器污泥特性的改变 | 第114-116页 |
5.2.2 A/O-MBR反应器污泥特性的改变 | 第116-118页 |
5.3 容积负荷的改变对EGSB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的影响 | 第118-129页 |
5.3.1 优势微生物量的变化 | 第118-119页 |
5.3.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 第119-121页 |
5.3.3 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性 | 第121-123页 |
5.3.4 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 | 第123-128页 |
5.3.5 微生物网络图的分析 | 第128-129页 |
5.4 容积负荷的改变对A/O-MBR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的影响 | 第129-141页 |
5.4.1 优势微生物量的变化 | 第129-130页 |
5.4.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 第130-132页 |
5.4.3 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性 | 第132页 |
5.4.4 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 | 第132-139页 |
5.4.5 硝化微生物量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变化 | 第139-140页 |
5.4.6 微生物之间的网络图分析 | 第140-141页 |
5.5 Β-内酰胺类抗性基因在污泥中的转移机制 | 第141-144页 |
5.5.1 β-内酰胺类在E1反应器污泥中的转移机制 | 第141-143页 |
5.5.2 β-内酰胺类抗性基因在A/O-MBR反应器污泥中的转移机制 | 第143-14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结论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个人简历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