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大连快轨三号线开发区站仿真必要性 | 第15-23页 |
2.1 大连快轨3号线概况 | 第15-17页 |
2.2 金普城际开通后对3号线的影响 | 第17-21页 |
2.2.1 金普线简介 | 第17页 |
2.2.2 金普线加入后3号线的客流变化 | 第17-21页 |
2.3 对开发区站仿真研究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行人交通仿真与客流组织理论 | 第23-32页 |
3.1 仿真过程的描述 | 第23-24页 |
3.2 行人交通行为的模型框架 | 第24-28页 |
3.2.1 行人交通行为的概念 | 第24页 |
3.2.2 三层次惯常行为理论 | 第24-25页 |
3.2.3 行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 第25-26页 |
3.2.4 行人交通行为模型框架 | 第26-28页 |
3.3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流线优化理论 | 第28-31页 |
3.3.1 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换乘站客流组织优化方法 | 第28页 |
3.3.2 客流组织优化评价指标选取 | 第28-29页 |
3.3.3 客流组织运行效率优化 | 第29-30页 |
3.3.4 内部设施布局优化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换乘站内环境分析与仿真用参数的确定 | 第32-49页 |
4.1 开发区站站内设施与布局介绍 | 第32-40页 |
4.1.1 开发区换乘站的布局 | 第32-33页 |
4.1.2 站内客流组织流线分析 | 第33-34页 |
4.1.3 开发区站优化方案 | 第34-35页 |
4.1.4 站内设施参数的确定 | 第35-40页 |
4.2 客流数据 | 第40-46页 |
4.2.1 客流基础资料 | 第40页 |
4.2.2 客流量分析 | 第40-42页 |
4.2.3 三号线断面客流 | 第42页 |
4.2.4 换乘客流 | 第42-45页 |
4.2.5 进出站客流 | 第45-46页 |
4.3 站内行人参数 | 第46-48页 |
4.3.1 行人期望速度 | 第46-47页 |
4.3.2 乘客购票情况 | 第47-48页 |
4.3.5 高峰小时进站分向客流 | 第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仿真模型与软件的选取 | 第49-58页 |
5.1 仿真模型的选择 | 第49-50页 |
5.1.1 行人流模型简介 | 第49页 |
5.1.2 行人流模型的选取 | 第49页 |
5.1.3 社会力模型介绍 | 第49-50页 |
5.2 仿真平台的选取 | 第50-57页 |
5.2.1 AnyLogic的介绍 | 第51-52页 |
5.2.2 AnyLogic行人库 | 第52-55页 |
5.2.3 AnyLogic轨道库 | 第55-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仿真计算 | 第58-72页 |
6.1 仿真准备 | 第58页 |
6.1.1 仿真的主要目的 | 第58页 |
6.1.2 建模原则 | 第58页 |
6.2 开发区站现状仿真 | 第58-67页 |
6.2.1 现行方案建模 | 第59-65页 |
6.2.2 现行方案仿真分析 | 第65-67页 |
6.3 优化方案仿真 | 第67-71页 |
6.3.1 优化方案建模 | 第67-70页 |
6.3.2 优化方案仿真分析 | 第70-7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