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压电微喷的股动脉血管组织成型工艺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生物三维打印技术概述 | 第11-16页 |
1.2.1 生物三维打印简介 | 第11-13页 |
1.2.2 生物三维打印分类 | 第13-16页 |
1.3 国内外三维打印血管组织发展概述 | 第16-18页 |
1.4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血管组织三维模型重建及有限元力学分析 | 第21-35页 |
2.1 血管组织三维模型重建 | 第21-28页 |
2.1.1 基于MC算法的三维重建原理 | 第21-24页 |
2.1.2 Mimics软件简介 | 第24-25页 |
2.1.3 血管组织三维重建 | 第25-28页 |
2.2 血管组织建模及有限元分析 | 第28-34页 |
2.2.1 血管三维打印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2.2.2 血管打印模型轴向拉力有限元分析 | 第29-32页 |
2.2.3 血管打印模型径向压力有限元分析 | 第32-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生物三维打印血管组织平台运动系统设计 | 第35-49页 |
3.1 三维打印平台成型工艺 | 第35-38页 |
3.1.1 成型工艺选择 | 第35-36页 |
3.1.2 海藻酸钠的交联原理 | 第36-38页 |
3.2 三维打印平台运动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第38-39页 |
3.3 框架支撑结构设计 | 第39-40页 |
3.4 三维打印平台运动系统结构设计 | 第40-43页 |
3.4.1 平面运动系统结构设计 | 第40-41页 |
3.4.2 垂直运动系统结构设计 | 第41-43页 |
3.5 三维打印平台双工艺成型装置设计 | 第43-47页 |
3.5.1 粉末粘结成型结构设计 | 第43-44页 |
3.5.2 微滴喷射交联成型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3.5.3 双成型方式工作过程及转换方法 | 第45-47页 |
3.6 压电喷射结构设计 | 第47-48页 |
3.7 三维打印平台设计总图及搭建实体 | 第4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生物三维打印血管组织平台控制系统设计 | 第49-65页 |
4.1 三维打印平台控制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第49-50页 |
4.2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及硬件选型 | 第50-54页 |
4.2.1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50页 |
4.2.2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 | 第50-53页 |
4.2.3 三维打印平台控制精度计算 | 第53-54页 |
4.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54-58页 |
4.3.1 三维运动模块硬件设计 | 第54-56页 |
4.3.2 喷头驱动模块硬件设计 | 第56-57页 |
4.3.3 位置反馈模块硬件设计 | 第57-58页 |
4.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58-64页 |
4.4.1 上位机切片软件 | 第59-60页 |
4.4.2 三维打印系统控制软件 | 第60-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生物三维打印血管组织实验研究 | 第65-78页 |
5.1 生物材料简介 | 第65-66页 |
5.1.1 海藻酸钠 | 第65页 |
5.1.2 氯化钙 | 第65-66页 |
5.2 三维打印平台点阵实验 | 第66-67页 |
5.3 三维打印平台打印参数实验 | 第67-73页 |
5.3.1 交联成型方式测试及选择 | 第67-69页 |
5.3.2 喷射距离对喷射效果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3 压电喷头驱动电压对成型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4 运动速度对成型的影响 | 第71-73页 |
5.4 血管模型打印实验 | 第73-75页 |
5.5 三维打印血管力学性能测试 | 第75-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