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氯沙坦钾片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氯沙坦钾片现有工艺评价 | 第11-23页 |
1 氯沙坦钾片原研参比制剂与自制样品信息对比 | 第11页 |
2 国内外标准溶出度方法的比较 | 第11-12页 |
3 溶出数据库收载情况及文献资料 | 第12页 |
4 溶出曲线剖析 | 第12-21页 |
4.1 溶出实验方法来源 | 第12-13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13页 |
4.3 4种溶出介质的选择 | 第13-16页 |
4.4 实验内容 | 第16-17页 |
4.5 计算公式 | 第17页 |
4.6 试验结果 | 第17-21页 |
4.7 总结 | 第21页 |
5 产品质量概况与关键质量属性 | 第21-22页 |
6 初步一致性评价结论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氯沙坦钾片的处方和工艺研究 | 第23-46页 |
1 处方前研究 | 第23-31页 |
1.1 原料药 | 第23-25页 |
1.2 原辅料相容性 | 第25-31页 |
2 处方筛选及工艺参数研究 | 第31-46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2.2 处方和工艺筛选 | 第32-36页 |
2.3 工艺参数初步筛选 | 第36-38页 |
2.4 小试处方放大及工艺参数筛选 | 第38-45页 |
2.5 中试生产及工艺验证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氯沙坦钾片质量标准研究 | 第46-65页 |
1 仪器与试药试剂 | 第46-47页 |
1.1 仪器 | 第46页 |
1.2 试药试剂 | 第46-47页 |
2 溶出度 | 第47-53页 |
2.1 溶液制备 | 第47页 |
2.2 测定 | 第47页 |
2.3 方法学考察与结果 | 第47-50页 |
2.4 中试样品与参比制剂溶出曲线测定 | 第50-53页 |
3 有关物质 | 第53-57页 |
3.1 色谱条件 | 第53页 |
3.2 溶液制备 | 第53-54页 |
3.3 测定 | 第54页 |
3.4 计算 | 第54页 |
3.5 有关物质限度 | 第54页 |
3.6 方法学考察与结果 | 第54-57页 |
3.7 中试样品与参比制剂有关物质测定 | 第57页 |
4 含量 | 第57-62页 |
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57-58页 |
4.2 溶液制备 | 第58页 |
4.3 测定 | 第58-59页 |
4.4 方法学考察与结果 | 第59-62页 |
4.5 中试样品与参比制剂含量测定 | 第62页 |
5 氯沙坦钾片的质量标准 | 第62-63页 |
6 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的确认 | 第63页 |
7 讨论与结论 | 第63-65页 |
7.1 氯沙坦钾片溶出度的测定 | 第63-64页 |
7.2 氯沙坦钾片有关物质的测定 | 第64页 |
7.3 氯沙坦钾片含量的测定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氯沙坦钾片的稳定性考察 | 第65-71页 |
1 影响因素实验 | 第65-68页 |
2 加速试验 | 第68页 |
3 长期实验考察 | 第68-69页 |
4 中间条件实验考察 | 第69-71页 |
第五章 自研制剂与参比制剂质量对比研究 | 第71-73页 |
1 主要理化特性的比较 | 第71页 |
2 溶出曲线比较 | 第71-72页 |
3 稳定性比较 | 第72-73页 |
第六章 氯沙坦钾片在健康志愿者生物等效性试验 | 第73-87页 |
1 试验目的 | 第73页 |
2 试验设计 | 第73-74页 |
2.1 受试对象 | 第73页 |
2.2 志愿者筛选 | 第73页 |
2.3 剂量依据 | 第73页 |
2.4 试验设计 | 第73-74页 |
3 志愿者的选择和退出 | 第74-75页 |
3.1 纳入标准 | 第74页 |
3.2 排除标准 | 第74页 |
3.3 中止标准 | 第74页 |
3.4 退出标准 | 第74-75页 |
3.5 终止标准 | 第75页 |
4 试验药物 | 第75页 |
4.1 试验药物 | 第75页 |
4.2 试验药物给药方法 | 第75页 |
5 试验内容 | 第75-79页 |
5.1 样本量 | 第75页 |
5.2 盲法设计 | 第75-76页 |
5.3 试验流程 | 第76-77页 |
5.4 血样采集 | 第77-78页 |
5.5 志愿者替补 | 第78页 |
5.6 志愿者饮食 | 第78页 |
5.7 禁忌和合并用药 | 第78-79页 |
5.8 志愿者评估 | 第79页 |
6 临床观察及抢救措施 | 第79页 |
7 样品测定方法与质控 | 第79-81页 |
7.1 化学对照品 | 第79-80页 |
7.2 特异性 | 第80页 |
7.3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第80页 |
7.4 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80页 |
7.5 灵敏度 | 第80页 |
7.6 样品稳定性 | 第80页 |
7.7 样品预处理回收率 | 第80-81页 |
7.8 样品分析随行质控 | 第81页 |
7.9 药代动力学试验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学评价指标 | 第81页 |
8 药代动力学评价 | 第81页 |
9 安全性评价 | 第81-83页 |
9.1 安全性评价指标 | 第81-82页 |
9.2 不良事件 | 第82页 |
9.3 严重不良事件 | 第82-83页 |
10 统计分析 | 第83-85页 |
10.1 分析人群 | 第83页 |
10.2 分析内容 | 第83-84页 |
10.3 分析软件与一般要求 | 第84-85页 |
11 试验结果 | 第85-87页 |
11.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第85页 |
11.2 生物等效性评价 | 第85-86页 |
11.3 安全性评价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