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酶制剂(酵素)论文

功能表达来源于Aurantimonas manganoxydans SI85-9A1的腈水合酶及其应用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写符号术语表第9-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5页
    1.1 腈水合酶概述第15-22页
        1.1.1 腈水合酶的来源第15-17页
        1.1.2 腈水合酶的种类第17-18页
        1.1.3 腈水合酶的结构特征第18-19页
        1.1.4 腈水合酶的催化机理第19-20页
        1.1.5 腈水合酶的性质第20-22页
    1.2 常见酶的表达体系和表达优化第22-28页
        1.2.1 酶的表达体系第22-24页
            1.2.1.1 大肠杆菌第22-23页
            1.2.1.2 枯草芽孢杆菌第23页
            1.2.1.3 谷氨酸棒杆菌第23-24页
            1.2.1.4 酵母第24页
        1.2.2 表达优化第24-28页
            1.2.2.1 复制子第24-25页
            1.2.2.2 启动子第25-26页
            1.2.2.3 密码子第26页
            1.2.2.4 翻译起始区域第26-27页
            1.2.2.5 融合标签第27页
            1.2.2.6 高密度发酵第27-28页
    1.3 腈水合酶的重组表达现状第28-30页
        1.3.1 腈水合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28-30页
        1.3.2 腈水合酶在其他宿主中的表达第30页
    1.4 腈水合酶的工业应用第30-33页
        1.4.1 医药化工行业第30-31页
        1.4.2 精细化工行业第31-32页
        1.4.3 食品饲料添加剂行业第32页
        1.4.4 环境修复第32-33页
    1.5 论文的研究目标第33页
    1.6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第33-35页
第二章 大肠杆菌中腈水合酶的增强表达第35-56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5-46页
        2.2.1 实验仪器第35页
        2.2.2 实验药品与试剂第35-36页
        2.2.3 培养基与试剂配制第36-37页
        2.2.4 菌种和质粒第37页
        2.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作第37-38页
        2.2.6 转化与验证第38页
        2.2.7 DNA操作第38-39页
            2.2.7.1 质粒提取第38页
            2.2.7.2 普通PCR第38-39页
            2.2.7.3 重叠延伸PCR第39页
            2.2.7.4 全质粒PCR定点突变第39页
            2.2.7.5 DNA凝胶回收第39页
            2.2.7.6 快速克隆第39页
        2.2.8 表达载体构建第39-43页
            2.2.8.1 载体pCDFDuet-acc的构建第40-41页
            2.2.8.2 载体pCDFDuet-acc(SK)的构建第41页
            2.2.8.3 载体pCDFDuet-acc(SKI)的构建第41页
            2.2.8.4 载体pCDFDuet-acc(SKIK)的构建第41页
            2.2.8.5 载体pET28-α-β-acc(SKI)的构建第41页
            2.2.8.6 载体pET28-α-β-acc(SKIK)的构建第41-42页
            2.2.8.7 载体pCDFDuet-β的构建第42页
            2.2.8.8 载体pCDFDuet-β(SKI)的构建第42页
            2.2.8.9 载体pCDFDuet-β(SKIK)的构建第42页
            2.2.8.10 载体pET28-α-β(SKI)-acc(SKIK)的构建第42页
            2.2.8.11 载体pET28-α-β(SKIK)-acc(SKIK)的构建第42-43页
            2.2.8.12 载体pET28-α(mut)-β-acc(SKIK)的构建第43页
        2.2.9 mRNA结构分析第43页
        2.2.10 重组腈水合酶的诱导和表达第43页
        2.2.11 菌体收集和细胞破碎第43-44页
        2.2.12 SDS-PAGE电泳第44页
        2.2.13 蛋白质纯化第44-45页
        2.2.14 腈水合酶酶活测定第45-4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6-55页
        2.3.1 激活蛋白的增强表达第46-50页
            2.3.1.1 激活蛋白单质粒表达第46-48页
            2.3.1.2 双质粒共表达策略第48页
            2.3.1.3 多顺反子策略第48-50页
        2.3.2 β亚基的增强表达第50-54页
            2.3.2.1 β亚基单独增强表达第50-51页
            2.3.2.2 多顺反子策略第51-52页
            2.3.2.3 同义突变策略第52-54页
        2.3.3 重组腈水合酶的纯化与比酶活测定第54-55页
    2.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三章 谷氨酸棒杆菌异源表达腈水合酶系统构建第56-71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6-63页
        3.2.1 实验仪器第56页
        3.2.2 实验药品与试剂第56-57页
        3.2.3 培养基配制第57页
        3.2.4 质粒与菌种第57页
        3.2.5 感受态细胞制作第57-58页
        3.2.6 转化与验证第58页
        3.2.7 DNA操作第58页
        3.2.8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8-62页
            3.2.8.1 载体pXMJ 19-P43-NH08的构建第59-60页
            3.2.8.2 载体pXMJ 19-PilvC-NH08的构建第60页
            3.2.8.3 载体pEC-XK99E-NH08的构建第60页
            3.2.8.4 载体pEKEX2-NH08的构建第60页
            3.2.8.5 载体pEKEX2-NHopt的构建第60-61页
            3.2.8.6 载体pEKEX2-SD50000-NHopt的构建第61页
            3.2.8.7 载体pEKEX2-SD 100000-NHopt的构建第61页
            3.2.8.8 载体pEKEX2-mmp-SD50000-NHopt的构建第61页
            3.2.8.9 载体pEKEX2-de3-SD50000-NHopt的构建第61-62页
        3.2.9 密码子优化第62页
        3.2.10 SD序列设计第62页
        3.2.11 重组腈水合酶的诱导和表达第62页
        3.2.12 菌体收集和细胞破碎第62-63页
        3.2.13 SDS-PAGE第63页
        3.2.14 腈水合酶酶活测定第6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3-70页
        3.3.1 腈水合酶的组成型表达第63-64页
        3.3.2 腈水合酶的诱导型表达第64-65页
        3.3.3 密码子优化第65-67页
        3.3.4 SD序列的设计第67-68页
        3.3.5 新型表达系统的引入第68-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第71-84页
    4.1 引言第7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1-73页
        4.2.1 实验仪器第71页
        4.2.2 实验药品与试剂第71-72页
        4.2.3 菌株第72页
        4.2.4 培养基第72页
        4.2.5 培养方法第72页
        4.2.6 摇瓶优化第72-73页
        4.2.7 分析方法第7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3-83页
        4.3.1 培养基优化第73-78页
            4.3.1.1 不同氮源比较第73-74页
            4.3.1.2 复合氮源优化第74-75页
            4.3.1.3 复合氮源比例优化第75页
            4.3.1.4 复合氮源浓度优化第75-76页
            4.3.1.5 不同碳源比较第76-77页
            4.3.1.6 碳源浓度比较第77-78页
        4.3.2 诱导条件优化第78-81页
            4.3.2.1 不同诱导剂比较第78-79页
            4.3.2.2 诱导剂浓度优化第79页
            4.3.2.3 钴离子浓度优化第79-80页
            4.3.2.4 诱导温度优化第80-81页
        4.3.3 重组大肠杆菌的发酵实验第81-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重组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第84-94页
    5.1 引言第84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4-86页
        5.2.1 实验仪器第84页
        5.2.2 实验药品与试剂第84页
        5.2.3 发酵菌种第84-85页
        5.2.4 培养基第85页
        5.2.5 培养方法第85页
        5.2.6 摇瓶优化第85页
        5.2.7 分析方法第85-8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6-93页
        5.3.1 培养基优化第86-89页
            5.3.1.1 不同氮源比较第86-87页
            5.3.1.2 氮源浓度优化第87页
            5.3.1.3 不同碳源比较第87-88页
            5.3.1.4 生长因子优化第88-89页
        5.3.2 诱导条件优化第89-91页
            5.3.2.1 IPTG浓度第89-90页
            5.3.2.2 钴离子浓度第90-91页
            5.3.2.3 诱导温度第91页
        5.3.3 重组谷氨酸棒杆菌的发酵实验第91-93页
    5.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重组腈水合酶催化制备酰胺初探第94-110页
    6.1 引言第94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94-100页
        6.2.1 实验仪器第94页
        6.2.2 实验药品与试剂第94-95页
        6.2.3 菌株第95页
        6.2.4 培养基及培养方法第95页
        6.2.5 静息细胞的制备第95页
        6.2.6 全细胞催化制备酰胺第95-100页
            6.2.6.1 重组大肠杆菌分批补料催化制备烟酰胺第95页
            6.2.6.2 重组谷氨酸棒杆菌全细胞催化制备烟酰胺第95-96页
            6.2.6.3 重组大肠杆菌催化制备2,6-二氟苯甲酰胺第96-10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0-109页
        6.3.1 重组大肠杆菌制备烟酰胺第100-101页
        6.3.2 重组谷氨酸棒杆菌制备烟酰胺第101-104页
            6.3.2.1 温度和温度稳定性第101-102页
            6.3.2.2 最适pH第102页
            6.3.2.3 不同底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第102-103页
            6.3.2.4 分批补料制备烟酰胺第103-104页
        6.3.3 重组大肠杆菌制备2,6-二氟苯甲酰胺工艺研究第104-109页
            6.3.3.1 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第104-105页
            6.3.3.2 最适pH和无缓冲液催化体系第105-106页
            6.3.3.3 助溶剂的筛选第106页
            6.3.3.4 不同底物投料方式比较第106-107页
            6.3.3.5 底物添加量对反应影响第107-108页
            6.3.3.6 50 L反应体系第108-109页
    6.4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4页
    7.1 结论第110-112页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12-113页
    7.3 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31页
附录第131-139页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纳米片状磷酸锌的制备及其对环氧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开架式ROV水动力特性与运动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