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光伏充电站光储容量优化配置及保护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光伏充电站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容量优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保护配置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光伏一体化充电站一次接线方案设计 | 第15-29页 |
2.1 光伏充电站电气设计流程 | 第15-16页 |
2.2 光伏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 第16页 |
2.2.1 光伏发电系统组成 | 第16页 |
2.2.2 光伏发电系统典型结构 | 第16页 |
2.3 光伏充电站类型及运行方式 | 第16-20页 |
2.3.1 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类型 | 第17-18页 |
2.3.2 光伏充电站的运行方式 | 第18-20页 |
2.4 光伏组件的安装及容量确定 | 第20-22页 |
2.4.1 光伏发电装置的安装 | 第20-21页 |
2.4.2 光伏电池容量的确定 | 第21-22页 |
2.5 光伏充电站电气接线设计 | 第22-27页 |
2.5.1 光伏充电站主接线设计原则 | 第22-23页 |
2.5.2 光伏充电站电气主接线 | 第23-24页 |
2.5.3 站内主要设备选择及防雷接地 | 第24-27页 |
2.6 光伏充电站平面布置 | 第27-28页 |
2.6.1 设计方案 | 第27页 |
2.6.2 侧立面图 | 第27-28页 |
2.6.3 平面及屋顶图 | 第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光伏一体化充电站容量优化配置研究 | 第29-47页 |
3.1 光伏发电与充电负荷特性分析 | 第29-34页 |
3.1.1 光伏发电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3.1.2 充电负荷特性分析 | 第30-33页 |
3.1.3 互补性分析 | 第33-34页 |
3.2 光储容量优化配置数学模型 | 第34-36页 |
3.2.1 优化模型 | 第34-35页 |
3.2.2 约束条件 | 第35-36页 |
3.3 能量交换策略及模型求解 | 第36-40页 |
3.3.1 功率平衡分析 | 第36-37页 |
3.3.2 电量平衡分析 | 第37-38页 |
3.3.3 光储模型求解 | 第38-40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40-46页 |
3.4.1 算例条件 | 第40-41页 |
3.4.2 算例求解 | 第41-42页 |
3.4.3 方案配置 | 第42-43页 |
3.4.4 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光伏一体化充电站保护研究 | 第47-70页 |
4.1 传统充电站与逆变器保护分析 | 第47-49页 |
4.1.1 变压器保护 | 第47页 |
4.1.2 10kV进线保护 | 第47-48页 |
4.1.3 充电机保护 | 第48-49页 |
4.1.4 逆变器保护 | 第49页 |
4.2 光伏一体化充电站故障仿真分析 | 第49-55页 |
4.2.1 光伏系统仿真模型 | 第49-50页 |
4.2.2 充电系统仿真模型 | 第50-51页 |
4.2.3 不同故障仿真分析 | 第51-55页 |
4.3 不同故障点电流分布及保护动作情况 | 第55-64页 |
4.3.1 光伏充电站结构 | 第55页 |
4.3.2 不同故障点短路电流分布 | 第55-57页 |
4.3.3 短路电流及整定值的计算 | 第57-59页 |
4.3.4 各短路故障保护动作情况 | 第59-63页 |
4.3.5 各短路保护动作汇总 | 第63-64页 |
4.4 适用于光伏充电站的改进保护方案 | 第64-68页 |
4.4.1 变压器高压侧点保护改进 | 第65页 |
4.4.2 变压器低压侧点保护改进 | 第65-67页 |
4.4.3 负荷线路短路保护改进 | 第67-68页 |
4.4.4 光伏逆变器保护改进 | 第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总结 | 第70页 |
5.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图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