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一”公路作业区交通组织方案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依托课题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5页 |
1.4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公路改扩建作业区交通特性分析 | 第19-32页 |
2.1 公路改扩建概述 | 第19-22页 |
2.1.1 公路改扩建加宽的基本形式 | 第19-20页 |
2.1.2 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方式 | 第20-21页 |
2.1.3 公路改扩建作业区主要区段划分 | 第21-22页 |
2.2 “二改一”公路作业区交通基础数据调查 | 第22-28页 |
2.2.1 项目背景与主要技术标准 | 第22-24页 |
2.2.2 交通量 | 第24-25页 |
2.2.3 车辆构成 | 第25页 |
2.2.4 作业区交通流运行状况 | 第25-28页 |
2.3 “二改一”公路作业区交通特性分析 | 第28-30页 |
2.3.1 车辆运行特性分析 | 第28页 |
2.3.2 非机动车基本特性分析 | 第28-30页 |
2.3.3 非机动车运行特性分析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二改一”公路作业区仿真模型构建 | 第32-45页 |
3.1 微观仿真软件的选择 | 第32-33页 |
3.2 Vissim软件参数的标定 | 第33-37页 |
3.2.1 期望车速分布曲线标定 | 第33-34页 |
3.2.2 驾驶行为参数标定 | 第34-37页 |
3.3 作业区仿真模型构建流程 | 第37-42页 |
3.3.1 仿真模型假定 | 第37页 |
3.3.2 仿真路段建立 | 第37-38页 |
3.3.3 宏观交通流参数输入 | 第38-39页 |
3.3.4 限速设置 | 第39页 |
3.3.5 冲突区域及运行路径设置 | 第39-40页 |
3.3.6 检测器设置及评价指标输出 | 第40-41页 |
3.3.7 仿真运行 | 第41-42页 |
3.4 作业区仿真模型的检验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二改一”公路作业区各区段长度研究 | 第45-71页 |
4.1 作业区限速的确定 | 第45-46页 |
4.2 警告区长度研究 | 第46-53页 |
4.2.1 警告区长度理论分析 | 第46-48页 |
4.2.2 警告区排队长度仿真分析 | 第48-51页 |
4.2.3 依托工程警告区长度的确定 | 第51-53页 |
4.3 上游过渡区长度研究 | 第53-66页 |
4.3.1 上游过渡区长度理论分析 | 第53-54页 |
4.3.2 上游过渡区长度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54-56页 |
4.3.3 上游过渡区长度仿真分析 | 第56-66页 |
4.4 缓冲区长度的确定 | 第66-67页 |
4.5 工作区长度研究 | 第67-69页 |
4.5.1 工作区长度的相关规定 | 第67-68页 |
4.5.2 工作区长度仿真分析 | 第68-69页 |
4.6 下游过渡区长度的确定 | 第69页 |
4.7 终止区长度的确定 | 第69-7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二改一”公路作业区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 第71-86页 |
5.1 作业区交通组织方案的内容及原则 | 第71-72页 |
5.2 作业区交通组织方案设计流程 | 第72-73页 |
5.3 交通分流方案 | 第73-77页 |
5.3.1 分流判断 | 第73-74页 |
5.3.2 分流车型 | 第74-76页 |
5.3.3 交通分流的方式 | 第76页 |
5.3.4 分流节点的设置 | 第76-77页 |
5.3.5 交通分流方案设计步骤 | 第77页 |
5.4 施工现场组织方案 | 第77-85页 |
5.4.1 路基施工交通组织方案 | 第77-78页 |
5.4.2 路面施工交通组织方案 | 第78-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6-87页 |
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