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汽车乘员舱热舒适性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乘员舱热舒适性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汽车乘员舱CFD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车内乘员舱热舒适性分析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17-26页 |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17-19页 |
2.1.1 连续性方程 | 第17-18页 |
2.1.2 动量守恒方程 | 第18页 |
2.1.3 能量守恒方程 | 第18-19页 |
2.2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第19-21页 |
2.2.1 湍流模型的数值模拟 | 第19-20页 |
2.2.2 三维湍流模型 | 第20-21页 |
2.3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 第21-22页 |
2.3.1 控制方程离散化的目的 | 第21页 |
2.3.2 离散格式 | 第21页 |
2.3.3 流体域离散方法 | 第21-22页 |
2.4 客车内流场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2.4.1 内流场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4.2 本文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旅游客车乘员舱分析研究 | 第26-34页 |
3.1 旅游客车三维模型建立 | 第26-27页 |
3.2 乘员舱网格划分 | 第27-31页 |
3.3 乘员舱室内热舒适性研究的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3.3.1 乘员舱流体域的边界条件 | 第31-32页 |
3.3.2 乘员舱热舒适性的计算 | 第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旅游客车室内乘员舱热舒适性计算 | 第34-51页 |
4.1 乘员舱热舒适性仿真结果分析 | 第34-47页 |
4.1.1 乘员舱速度场分析 | 第35-38页 |
4.1.2 乘员舱温度场分析 | 第38-42页 |
4.1.3 乘员舱空气质量(PM2.5浓度)分析 | 第42-47页 |
4.2 乘员舱内不同送风量状态下的流场分布状态 | 第47-50页 |
4.2.1 不同送风量状态下乘员舱速度场分析 | 第47-48页 |
4.2.2 不同送风量状态下乘员舱温度场分析 | 第48页 |
4.2.3 不同送风量状态下乘员舱空气质量(PM2.5浓度)分析 | 第48-49页 |
4.2.4 不同送风量状态下乘员舱整体分析 | 第49-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乘员舱内热舒适性试验研究 | 第51-65页 |
5.1 乘员舱热舒适性试验 | 第51-53页 |
5.1.1 试验对象 | 第51-52页 |
5.1.2 试验设备 | 第52-53页 |
5.1.3 试验条件 | 第53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3-56页 |
5.2.1 监测点布置 | 第54-55页 |
5.2.2 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5.3.1 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60页 |
5.3.2 试验结论 | 第60-61页 |
5.4 乘员舱热舒适性评价 | 第61-64页 |
5.4.1 EQT评价指标 | 第61页 |
5.4.2 PMV-PPD评价指标 | 第61-63页 |
5.4.3 改善建议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