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人造石油论文--合成石油论文

氧化铈与六铝酸盐复合氧载体用于甲烷的化学链重整制高品质合成气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储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第10-12页
    1.3 天然气的转化利用第12-13页
    1.4 合成气的制备工艺现状第13-14页
    1.5 甲烷的化学链重整制合成气技术第14-15页
    1.6 氧载体的研究第15-20页
        1.6.1 氧化铈的研究第16-17页
        1.6.2 六铝酸盐材料的研究第17-20页
            1.6.2.1 六铝酸盐的晶体结构第17-18页
            1.6.2.2 六铝酸盐晶体结构中Al~(3+)的可取代性第18页
            1.6.2.3 六铝酸盐结构的晶格氧扩散机制第18-19页
            1.6.2.4 六铝酸盐材料在CLRM系统中的应用前景第19-20页
    1.7 论文出发点及研究内容第20-22页
        1.7.1 论文出发点第20页
        1.7.2 研究的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2-28页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第22-23页
        2.1.1 实验试剂第22页
        2.1.2 实验设备第22-23页
    2.2 氧载体的制备第23-24页
        2.2.1 纯的CeO_2氧载体的制备第23页
        2.2.2 BaFe_3Al_9O_(19)六铝酸盐氧载体的制备第23页
        2.2.3 不同焙烧温度负载型CeO_2/BaFe_3Al_9O_(19)氧载体的制备第23页
        2.2.4 不同铈负载量CeO_2/BaFe_3Al_9O_(19)复合氧载体的制备第23-24页
    2.3 氧载体的表征第24-25页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24页
        2.3.2 比表面积测定(BET)第24页
        2.3.3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第24页
        2.3.4 甲烷程序升温还原(CH_4-TPR)第24-25页
            2.3.4.1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检测第24页
            2.3.4.2 质谱分析仪检测第24-25页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25页
    2.4 恒压固定床活性评价及循环稳定性实验第25页
    2.5 色谱数据处理方法第25-27页
    2.6 氧载体活性评价指标第27-28页
第三章 焙烧温度对复合氧载体性能的影响第28-41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不同焙烧温度复合氧载体的表征第28-33页
        3.2.1 XRD表征及BET的测定第28-30页
        3.2.2 H_2-TPR表征第30-31页
        3.2.3 CH_4-TPR表征第31-33页
            3.2.3.1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检测第31-32页
            3.2.3.2 质谱分析仪检测第32-33页
    3.3 复合氧载体性能评价及优化第33-39页
        3.3.1 固定床活性评价第33-36页
        3.3.2 复合氧载体性能优化第36-39页
            3.3.2.1 空速对复合氧载体性能的影响第36-37页
            3.3.2.2 反应温度对复合氧载体性能的影响第37-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铈负载量对复合氧载体性能的影响第41-52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不同铈负载量复合氧载体的表征第41-47页
        4.2.1 XRD表征及BET的测定第41-43页
        4.2.2 H_2-TPR表征第43-44页
        4.2.3 CH_4-TPR表征第44-47页
            4.2.3.1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检测第44-45页
            4.2.3.2 质谱分析仪检测第45-47页
    4.3 不同铈负载量复合氧载体的活性评价第47-49页
    4.4 不同铈负载量复合氧载体的循环稳定性评价第49-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五章 循环后不同铈负载量复合氧载体的表征第52-60页
    5.1 引言第52页
    5.2 H_2-TPR表征第52-53页
    5.3 CH_4-TPR表征第53-54页
    5.4 XRD表征及BET的测定第54-56页
    5.5 XPS表征第56-59页
    5.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3页
    6.1 结论第60-61页
    6.2 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云质岩类特征及白云石成因探讨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姬塬—白豹地区延长组长4+5~长8油层组储层构造裂缝识别与建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