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1.2.1 国内外储层裂缝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3页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7-18页 |
2.2 地层发育概况 | 第18-20页 |
2.2.1 研究区地层发育概况 | 第18页 |
2.2.2 研究区延长组特征 | 第18-20页 |
2.3 构造特征 | 第20-23页 |
第3章 野外露头及岩心裂缝描述与特征分析 | 第23-41页 |
3.1 裂缝概念及分类 | 第23-27页 |
3.1.1 裂缝概念 | 第23-24页 |
3.1.2 裂缝分类 | 第24-27页 |
3.2 野外露头裂缝观测描述 | 第27-35页 |
3.2.1 裂缝发育优势方位与产状特征 | 第27-31页 |
3.2.2 裂缝尺寸特征 | 第31页 |
3.2.3 裂缝密度与间距特征 | 第31-33页 |
3.2.4 裂缝发育程度与岩性关系 | 第33-34页 |
3.2.5 裂缝发育程度与层厚关系 | 第34-35页 |
3.3 岩心裂缝特征分析 | 第35-41页 |
3.3.1 岩心裂缝力学性质 | 第36页 |
3.3.2 岩心裂缝视倾角 | 第36-37页 |
3.3.3 岩心裂缝充填信息及有效性 | 第37-38页 |
3.3.4 岩心裂缝规模 | 第38-41页 |
第4章 井壁声电成像测井裂缝识别与评价 | 第41-68页 |
4.1 声电成像测井裂缝识别原理 | 第41-42页 |
4.1.1 CBIL井周声波成像测井裂缝识别原理 | 第41页 |
4.1.2 FMI及STAR-Ⅱ井壁电成像测井裂缝识别原理 | 第41-42页 |
4.2 声电成像测井裂缝响应特征 | 第42-48页 |
4.2.1 FMI/STAR-Ⅱ裂缝电成像测井响应特征 | 第43-47页 |
4.2.2 CBIL井壁声波成像测井裂缝响应特征 | 第47-48页 |
4.3 研究区成像测井裂缝识别 | 第48-56页 |
4.3.1 构造裂缝成像测井识别及其特征 | 第48-54页 |
4.3.2 诱导缝成像测井识别及其特征 | 第54-56页 |
4.4 裂缝参数计算 | 第56-63页 |
4.4.1 裂缝密度 | 第57-58页 |
4.4.2 裂缝高度和长度 | 第58-60页 |
4.4.3 裂缝宽度 | 第60-62页 |
4.4.4 裂缝孔隙度 | 第62-63页 |
4.5 裂缝空间分布特征探讨 | 第63-68页 |
第5章 研究区延长组裂缝网络模型建立及应用 | 第68-96页 |
5.1 裂缝建模原理及流程 | 第68-71页 |
5.1.1 裂缝建模原理 | 第68-69页 |
5.1.2 离散裂缝网络(DFN)模型 | 第69-70页 |
5.1.3 裂缝建模流程 | 第70-71页 |
5.2 构造建模 | 第71-74页 |
5.2.1 工区范围及层位选择 | 第71-72页 |
5.2.2 构造模型建立 | 第72-74页 |
5.3 DFN离散裂缝随机建模 | 第74-93页 |
5.3.1 裂缝强度模型 | 第74-78页 |
5.3.2 DFN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 第78-84页 |
5.3.3 裂缝属性模型 | 第84-93页 |
5.4 裂缝模型验证 | 第93-96页 |
主要认识与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