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遗传学论文

蛇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演化研究及原矛头蝮属生物地理学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4页
    1.1 蛇类线粒体结构与基因重排方式第11-16页
        1.1.1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第11-12页
        1.1.2 线粒体基因重排机制第12-13页
        1.1.3 蛇类线粒体基因重排的研究进展第13-16页
    1.2 双控制区的起源与演化第16-18页
        1.2.1 双控制区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2 双控制区的产生和维持机制第17-18页
    1.3 原矛头蝮属的研究第18-21页
        1.3.1 原矛头蝮属简介第18-20页
        1.3.2 原矛头蝮属研究进展第20-21页
    1.4 生物地理学第21-24页
        1.4.1 生物地理学的定义和学科分类第21页
        1.4.2 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第21-24页
第二章 9种蛇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序与分析第24-70页
    2.1 实验材料第24-27页
        2.1.1 实验设备第24-25页
        2.1.2 实验试剂第25-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33页
        2.2.1 样品DNA提取第27-28页
        2.2.2 引物设计第28-31页
        2.2.3 序列扩增和测序第31-32页
        2.2.4 数据整理和分析第32-3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3-65页
        2.3.1 菜花原矛头蝮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分析第33-37页
        2.3.2 缅北原矛头蝮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分析第37-41页
        2.3.3 角原矛头蝮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分析第41-44页
        2.3.4 喜山原矛头蝮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分析第44-48页
        2.3.5 黄绿原矛头蝮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分析第48-51页
        2.3.6 赤链蛇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分析第51-54页
        2.3.7 黑背链蛇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分析第54-58页
        2.3.8 黄链蛇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分析第58-62页
        2.3.9 刘氏链蛇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分析第62-65页
    2.4 讨论与总结第65-70页
        2.4.1 研究中蛇类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第65-66页
        2.4.2 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比较第66-68页
        2.4.3 线粒体控制区基因比较第68-70页
第三章 蛇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演化研究第70-88页
    3.1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71-77页
        3.1.1 数据的收集第71-74页
        3.1.2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第74-77页
        3.1.3 蛇类基因组结构排列第7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77-82页
        3.2.1 蛇类基因组结构排列的类型和分布第77-78页
        3.2.2 蛇亚目的系统发育关系第78-81页
        3.2.3 蛇类基因组结构排列的演化推测第81-82页
    3.3 讨论与总结第82-88页
        3.3.1 蛇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研究第82-83页
        3.3.2 蛇类基因组重排的热点区域第83-88页
第四章 蛇类线粒体双控制区的演化研究第88-110页
    4.1 实验材料第89页
    4.2 实验方法第89-96页
        4.2.1 数据收集和样品采集第89-93页
        4.2.2 DNA提取第93页
        4.2.3 PCR扩增和测序结果分析第93-94页
        4.2.4 蛇类线粒体双控制区的系统演化分析第94-95页
        4.2.5 眼镜蛇双控制区的系统演化第95-96页
        4.2.6 重组检测分析第9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96-105页
        4.3.1 蛇类线粒体双控制区的演化第96-100页
        4.3.2 眼镜蛇线粒体双控制区的演化第100-104页
        4.3.3 双控制区重组检测分析第104-105页
    4.4 讨论与总结第105-110页
        4.4.1 蛇类线粒体双控制区的演化方式第105-106页
        4.4.2 眼镜蛇线粒体双控制区的独立演化第106-107页
        4.4.3 双控制区的异源重组第107-108页
        4.4.4 眼镜蛇线粒体双控制区的功能维持第108-110页
第五章 原矛头蝮属生物地理学研究第110-125页
    5.1 实验材料第110页
    5.2 实验方法第110-116页
        5.2.1 基因组DNA提取第110页
        5.2.2 序列扩增和测序第110-112页
        5.2.3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第112-115页
        5.2.4 分歧时间估计第115页
        5.2.5 祖先分布区重建第115-116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16-121页
        5.3.1 系统发育关系和遗传距离分析第116-119页
        5.3.2 分歧时间估算第119-120页
        5.3.3 原矛头蝮属蛇类的生物地理分析第120-121页
    5.4 讨论与总结第121-125页
        5.4.1 系统发育关系第121-122页
        5.4.2 原矛头蝮属蛇类的生物地理历史第122-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46页
致谢第146-148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通量筛选及基因组重排选育维吉尼亚霉素高产菌
下一篇:水稻铁稳态正调控因子OsPRI1促进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