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1页 |
1.1 维吉尼亚霉素概述 | 第16-22页 |
1.1.1 发现与命名 | 第16页 |
1.1.2 结构特点 | 第16-17页 |
1.1.3 理化性质 | 第17页 |
1.1.4 安全性 | 第17-18页 |
1.1.5 VGM的作用 | 第18-20页 |
1.1.6 VGM的市场现状 | 第20页 |
1.1.6.1 国外市场 | 第20页 |
1.1.6.2 国内市场 | 第20页 |
1.1.6.3 在售产品 | 第20页 |
1.1.7 VGM的检测 | 第20-22页 |
1.2 菌种选育策略 | 第22-39页 |
1.2.1 物理诱变 | 第22-25页 |
1.2.1.1 紫外诱变技术 | 第22-23页 |
1.2.1.2 离子注入技术 | 第23页 |
1.2.1.3 微波诱变技术 | 第23页 |
1.2.1.4 航天诱变技术 | 第23-24页 |
1.2.1.5 ARTP技术 | 第24页 |
1.2.1.6 APGD技术 | 第24-25页 |
1.2.2 化学诱变 | 第25-26页 |
1.2.2.1 烷化剂 | 第25-26页 |
1.2.2.2 碱基类似物 | 第26页 |
1.2.2.3 移码突变剂 | 第26页 |
1.2.3 复合诱变 | 第26-27页 |
1.2.4 筛选 | 第27-28页 |
1.2.4.1 抗生素抗性突变株 | 第27-28页 |
1.2.4.2 前体类似物抗性突变 | 第28页 |
1.2.5 原生质体融合 | 第28-32页 |
1.2.5.1 标记菌株的筛选 | 第29页 |
1.2.5.2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9-30页 |
1.2.5.3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30-31页 |
1.2.5.4 融合子的筛选 | 第31-32页 |
1.2.5.5 融合重组体遗传特性分析 | 第32页 |
1.2.5.6 原生质体融合的应用 | 第32页 |
1.2.6 基因组重排育种 | 第32-36页 |
1.2.6.1 基因组重排原理 | 第33页 |
1.2.6.2 基因组重排的方法 | 第33-36页 |
1.2.6.3 基因组重排的优点 | 第36页 |
1.2.7 维吉尼亚链霉菌菌种选育 | 第36-38页 |
1.2.8 发酵原料 | 第38页 |
1.2.9 维吉尼亚链霉菌发酵调控 | 第38-39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9-41页 |
1.3.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39-40页 |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0-41页 |
第二章 VGM检测方法的研究 | 第41-5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1-44页 |
2.1.1 菌种 | 第4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2.1.4 培养基 | 第43页 |
2.1.5 培养条件 | 第43-44页 |
2.1.5.1 G1代斜面和平板培养 | 第43-44页 |
2.1.5.2 G2代斜面和平板培养 | 第44页 |
2.1.5.3 种子培养 | 第44页 |
2.1.5.4 发酵培养 | 第44页 |
2.1.5.5 敏感菌培养 | 第44页 |
2.2 实验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2.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4页 |
2.2.2 色谱图 | 第44-45页 |
2.2.3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45页 |
2.2.4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5页 |
2.2.5 定量测定 | 第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2.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5-46页 |
2.3.2 色谱图 | 第46-47页 |
2.3.3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47页 |
2.3.4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7-50页 |
2.3.5 方法线性范围 | 第50-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VGM高产菌株的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 | 第52-72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3-61页 |
3.2.1 菌种 | 第53页 |
3.2.2 试剂和仪器 | 第53-54页 |
3.2.3 微孔板培养器 | 第54-55页 |
3.2.4 培养基 | 第55页 |
3.2.5 培养条件 | 第55-56页 |
3.2.5.1 斜面和平板培养 | 第55页 |
3.2.5.2 初筛培养 | 第55-56页 |
3.2.5.3 复筛培养 | 第56页 |
3.2.5.4 敏感菌培养 | 第56页 |
3.2.6 分析条件 | 第56-61页 |
3.2.6.1 管碟法测定维吉霉素的生物活性 | 第56-58页 |
3.2.6.2 HPLC法测定维吉霉素效价 | 第58-59页 |
3.2.6.3 生物量的测定 | 第59页 |
3.2.6.4 亚硫酸盐氧化法测定K_La | 第59-60页 |
3.2.6.5 挥发率的计算 | 第60-6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1-71页 |
3.3.1 24微孔板高通量最佳培养体系的确定 | 第61-63页 |
3.3.1.1 48孔板斜面培养的菌株生长情况 | 第61页 |
3.3.1.2 不同装液量对维吉尼亚链霉菌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1.3 不同转速对维吉尼亚链霉菌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2 深孔板微量培养替代摇瓶培养用于评估VGM产量 | 第63-66页 |
3.3.3 深孔板微量培养与摇瓶培养的比较 | 第66页 |
3.3.4 生物活性检测法可HPLC方法比较用于快速检测VGM | 第66-69页 |
3.3.4.1 敏感菌培养时间的筛选 | 第66-67页 |
3.3.4.2 敏感菌加入量的筛选 | 第67页 |
3.3.4.3 管碟法的抑菌圈大小与VGM浓度的关系 | 第67-69页 |
3.3.5 高通量筛选方法进行高产菌的筛选 | 第69-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VGM产生菌株初筛及诱变育种研究 | 第72-93页 |
4.1 前言 | 第72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2-74页 |
4.2.1 菌种 | 第72页 |
4.2.2 试剂和仪器 | 第72-74页 |
4.2.3 培养基 | 第74页 |
4.2.4 培养条件 | 第7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4-79页 |
4.3.1 维吉尼亚链霉菌种的保藏方法 | 第74-77页 |
4.3.1.1 斜面保藏法 | 第74页 |
4.3.1.2 甘油管保藏法 | 第74-75页 |
4.3.1.3 冻干管保藏法 | 第75页 |
4.3.1.4 菌种传代培养 | 第75-77页 |
4.3.2 发酵液中维吉尼亚链霉菌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77页 |
4.3.3 发酵液中VGM测定方法 | 第77页 |
4.3.4 诱变育种方法 | 第77-79页 |
4.3.4.1 自然分离 | 第77页 |
4.3.4.2 超声波诱变方法 | 第77-78页 |
4.3.4.3 氮离子诱变方法 | 第78页 |
4.3.4.4 微波诱变选育 | 第78页 |
4.3.4.5 紫外诱变选育 | 第78-79页 |
4.3.5 筛选方法 | 第79页 |
4.3.5.1 初筛复筛方法同第三章 | 第79页 |
4.3.5.2 筛选剂硫酸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的测定 | 第79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79-91页 |
4.4.1 菌种传代培养 | 第79-82页 |
4.4.2 硫酸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 | 第82-83页 |
4.4.3 自然选育筛选VGM高产突变株 | 第83-84页 |
4.4.4 超声波诱变育种筛选VGM高产突变株 | 第84-85页 |
4.4.5 氮离子束诱变育种筛选VGM高产突变株 | 第85-87页 |
4.4.5.1 剂量对维吉尼亚链霉菌孢子致死率的影响 | 第85页 |
4.4.5.2 氮离子诱变平板菌落形态 | 第85-86页 |
4.4.5.3 氮离子诱变初筛结果 | 第86-87页 |
4.4.6 微波诱变育种筛选VGM高产突变株 | 第87-88页 |
4.4.6.1 剂量对维吉尼亚链霉菌孢子致死率及正突变率的影响 | 第87页 |
4.4.6.2 微波诱变菌株的筛选结果 | 第87-88页 |
4.4.7 紫外诱变育种筛选VGM高产突变株 | 第88-90页 |
4.4.7.1 剂量对维吉尼亚链霉菌孢子致死率及正突变率的影响 | 第88-89页 |
4.4.7.2 紫外线诱变菌株的筛选结果 | 第89-90页 |
4.4.8 传代稳定性试验 | 第90-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4.5.1 出发菌株筛选 | 第91页 |
4.5.2 超声诱变筛选VGM高产菌株 | 第91-92页 |
4.5.3 离子束诱变筛选VGM高产菌株 | 第92页 |
4.5.4 微波诱变筛选VGM高产菌株 | 第92页 |
4.5.5 紫外诱变筛选VGM高产菌株 | 第92-93页 |
第五章 VGM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融合 | 第93-109页 |
5.1 前言 | 第9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3-98页 |
5.2.1 菌种 | 第93页 |
5.2.2 试剂和仪器 | 第93-95页 |
5.2.3 培养基 | 第95-96页 |
5.2.4 培养条件 | 第96-98页 |
5.2.4.1 孢子培养 | 第96页 |
5.2.4.2 菌丝体培养 | 第96页 |
5.2.4.3 原生质体制备 | 第96-97页 |
5.2.4.4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97页 |
5.2.4.5 亲本原生质体灭活 | 第97-98页 |
5.2.4.6 原生质体融合 | 第9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7页 |
5.3.1 维吉尼亚链霉菌的种子液生长曲线 | 第98-99页 |
5.3.2 再生培养基确定 | 第99-100页 |
5.3.3 甘氨酸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 第100页 |
5.3.4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最佳条件确定 | 第100-103页 |
5.3.5 双灭活对原生质体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3.5.1 紫外灭活原生质体 | 第103-104页 |
5.3.5.2 热灭活原生质体 | 第104页 |
5.3.6 PEG浓度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5.3.7 融合温度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3.8 双灭活的原生质体融合及再生 | 第106-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VGM产生菌的基因组重排育种 | 第109-119页 |
6.1 前言 | 第109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2页 |
6.2.1 菌种 | 第109页 |
6.2.2 试剂和仪器 | 第109页 |
6.2.3 培养基 | 第109-110页 |
6.2.4 培养条件 | 第110-111页 |
6.2.4.1 孢子培养 | 第110页 |
6.2.4.2 原生质体制备 | 第110页 |
6.2.4.3 亲本原生质体灭活 | 第110页 |
6.2.4.4 原生质体融合 | 第110页 |
6.2.4.5 基因组重排 | 第110-111页 |
6.2.5 分析条件 | 第111-112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8页 |
6.3.1 基因组重排亲本的选择 | 第112页 |
6.3.2 五轮基因组重排提高硫酸链霉素耐受性 | 第112页 |
6.3.3 五轮基因组重排提高VGM产量 | 第112-115页 |
6.3.4 重排菌株G5-103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115-116页 |
6.3.5 G5-103与原始菌株菌落形态的比较 | 第116-117页 |
6.3.6 重排菌株G5-103摇瓶发酵过程曲线 | 第117-11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7.1 结论 | 第119-121页 |
7.2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