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 蓝藻水华的污染现状和治理 | 第13-16页 |
1.1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 第13-14页 |
1.2 水华的治理方法 | 第14-16页 |
2 水生植物化感作用及抑藻研究 | 第16-18页 |
2.1 化感作用抑藻研究现状 | 第16页 |
2.2 水生植物化感抑藻效应及现状 | 第16-17页 |
2.3 化感物质抑藻特点及分类 | 第17-18页 |
3 水生植物与藻类之间的化感互作以及化感抑藻机理 | 第18-21页 |
3.1 富营养盐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18-19页 |
3.2 藻毒素对水生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影响 | 第19-20页 |
3.3 水生植物与藻类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20页 |
3.4 化感抑藻机理 | 第20-21页 |
本课题的来源及其研究意义 | 第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9页 |
第二章 槐叶萍对富营养盐的耐受性及其与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互作效应 | 第29-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1.3 培养基配方 | 第30页 |
1.4 培养方法 | 第30页 |
1.5 实验设计 | 第30-32页 |
1.6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2 结果 | 第32-38页 |
2.1 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盐对槐叶萍生长的影响 | 第32页 |
2.2 槐叶萍对富营养水体中总磷、氨氮的去除作用 | 第32-33页 |
2.3 槐叶萍养殖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 共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对槐叶萍的影响 | 第34-35页 |
2.5 共培养条件下,不等量槐叶萍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 第35页 |
2.6 铜绿微囊藻胞内外物质对槐叶萍的作用 | 第35-36页 |
2.7 铜绿微囊藻对槐叶萍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36-37页 |
2.8 槐叶萍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37-38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槐叶萍对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机理研究 | 第41-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1.3 培养基配方 | 第42页 |
1.4 培养方法 | 第42页 |
1.5 实验设计 | 第42-43页 |
1.6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2 结果 | 第43-48页 |
2.1 槐叶萍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43-44页 |
2.2 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液中核酸含量的影响 | 第44页 |
2.3 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藻液中溶解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 槐叶萍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电导率的影响 | 第45页 |
2.5 槐叶萍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几种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45-47页 |
2.6 槐叶萍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胞内外多糖的影响 | 第47-48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槐叶萍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 第52-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1.3 培养基配方 | 第53页 |
1.4 培养方法 | 第53页 |
1.5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1.6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2 结果 | 第54-62页 |
2.1 槐叶萍粗提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2.2 槐叶萍提纯物中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 第55-62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获奖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