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引言 | 第17-20页 |
1.2 连续刚构桥抗震优化研究必要性 | 第20页 |
1.3 连续刚构桥抗震优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1 连续刚构桥抗震优化研究成果 | 第20-21页 |
1.3.2 连续刚构桥抗震优化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1.4 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 第22-25页 |
1.4.1 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4.2 结构优化的常用算法 | 第23-25页 |
1.5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及流程图 | 第25-29页 |
第二章 桥梁结构地震响应下的分析理论 | 第29-41页 |
2.1 桥梁结构抗震分析理论的发展 | 第29-30页 |
2.2 桥梁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 | 第30-32页 |
2.2.1 单自由度体系在简谐激励下的响应 | 第30-31页 |
2.2.2 多自由度体系在简谐激励下的响应 | 第31-32页 |
2.3 桥梁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计算方法 | 第32-41页 |
2.3.1 静力法 | 第32页 |
2.3.2 反应谱分析方法 | 第32-36页 |
2.3.3 动态时程分析法 | 第36-41页 |
第三章 基于Midas/Civil全桥模型的建立与动力特性分析 | 第41-51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工程概况 | 第41-43页 |
3.3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3-46页 |
3.3.1 桩-土作用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43-45页 |
3.3.2 其它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45页 |
3.3.3 二期铺装对桥梁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45页 |
3.3.4 全桥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3.4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第46-50页 |
3.4.1 振型计算 | 第46-47页 |
3.4.2 动力特性分析 | 第47-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基于正交试验的下部设计参数动力优化分析 | 第51-85页 |
4.1 概述 | 第51-52页 |
4.1.1 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 | 第51-52页 |
4.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第52页 |
4.2 设计参数的选择 | 第52-56页 |
4.3 运用正交表进行参数组合 | 第56-57页 |
4.3.1 正交试验简介 | 第56页 |
4.3.2 正交表的选择及水平因素的展列 | 第56-57页 |
4.4 目标函数的确定 | 第57-61页 |
4.5 基于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 第61-63页 |
4.5.1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第61-63页 |
4.5.2 动力时程地震波的选取 | 第63页 |
4.6 下部参数对桥梁动力弹性时程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63-67页 |
4.7 下部参数对桥梁动力弹塑性时程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67-73页 |
4.8 基于java语言下的随机组合与正交组合地震响应分析对比 | 第73-82页 |
4.8.1 Eclipse平台的简介 | 第73-74页 |
4.8.2 Eclipse平台下随机组合的选取 | 第74-77页 |
4.8.3 不同地震响应下随机组合多目标值与正交表多目标值的对比 | 第77-82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五章 边中跨比对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85-93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边中跨比设计参数取值范围的确定 | 第85-87页 |
5.3 不同边中跨比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87-89页 |
5.4 基于动力加速度时程分析方法进行计算 | 第89-92页 |
5.4.1 动力弹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 | 第89-91页 |
5.4.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 | 第91-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上下部参数对桥梁弹塑性时程的影响 | 第93-103页 |
6.1 运用正交表进行上下部参数统筹组合 | 第93页 |
6.2 振型计算 | 第93-95页 |
6.3 动力弹塑性时程计算结果分析 | 第95-10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03-104页 |
7.2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113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