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室内空气品质要求 | 第12-13页 |
1.2.1 室内污染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2.2 室内PM2.5暴露对健康的影响 | 第13页 |
1.3 国内外PM2.5限值标准 | 第13-15页 |
1.3.1 环境PM2.5限值标准 | 第13-15页 |
1.3.2 室内PM2.5限值标准 | 第15页 |
1.4 国内外室内细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4.1 室内PM2.5暴露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2 办公建筑室内PM2.5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3 居住建筑及其他公共建筑室内PM2.5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4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6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0-23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6.3 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粒子的受力及运动特性分析 | 第23-30页 |
2.1 粒子的凝聚理论分析 | 第23-25页 |
2.1.1 粒子的润湿性 | 第23页 |
2.1.2 范德华力 | 第23-24页 |
2.1.3 液桥力 | 第24-25页 |
2.2 粒子的动力学特征 | 第25-29页 |
2.2.1 各粒径的分类 | 第25-26页 |
2.2.2 粒子的受力 | 第26-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办公建筑室内人员细颗粒物的健康暴露评价 | 第30-41页 |
3.1 实验地点 | 第30页 |
3.2 依据标准及测点布置 | 第30-31页 |
3.2.1 监测点依据 | 第30-31页 |
3.2.2 监测方法 | 第31页 |
3.3 实验安排及监测结果 | 第31-32页 |
3.3.1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3.3.2 夏季办公建筑室内外PM2.5日均浓度 | 第31-32页 |
3.4 不同办公微环境内细颗粒物的健康风险暴露评价 | 第32-34页 |
3.4.1 综合暴露量与平均综合暴露量 | 第33页 |
3.4.2 综合潜在量与平均综合潜在量 | 第33-34页 |
3.5 办公房间的人员工作时间及活动状况分析 | 第34-37页 |
3.5.1 调查问卷方式 | 第35页 |
3.5.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3.6 办公建筑室内人员PM2.5暴露评价 | 第37-40页 |
3.6.1 夏季办公建筑室内人员PM2.5综合暴露量 | 第37-38页 |
3.6.2 夏季办公建筑室内人员PM2.5综合潜在量 | 第38-39页 |
3.6.3 办公建筑室内人员健康的相对危险度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不同湿度对室内细颗粒物分布的影响 | 第41-70页 |
4.1 实验简介 | 第41-47页 |
4.1.1 实验地点 | 第41-42页 |
4.1.2 细颗粒释放源及实验仪器布置 | 第42-43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43-47页 |
4.2 室内温湿度控制 | 第47页 |
4.3 实验步骤及预实验监测 | 第47-50页 |
4.3.1 实验步骤 | 第47-48页 |
4.3.2 预实验监测 | 第48-50页 |
4.4 扫描电镜下颗粒物形貌及成分分析 | 第50-57页 |
4.4.1 扫描电镜下颗粒物的形貌 | 第50-53页 |
4.4.2 扫描电镜下颗粒物的成分 | 第53-57页 |
4.5 各湿度工况下细颗粒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57-68页 |
4.5.1 各湿度工况下细颗粒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57-58页 |
4.5.2 各湿度工况下细颗粒数密度随时间的衰减规律 | 第58-61页 |
4.5.3 各湿度工况下不同粒径内的细颗粒占总细颗粒数的百分比 | 第61-63页 |
4.5.4 同一湿度下不同粒径内的细颗粒随时间的分布规律 | 第63-65页 |
4.5.5 湿度为80%时细颗粒随时间的分布规律 | 第65-68页 |
4.6 实验误差分析 | 第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不同送风模式对室内细颗粒物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70-85页 |
5.1 实验简介 | 第70-71页 |
5.1.1 实验室及实验仪器 | 第70页 |
5.1.2 实验监测点布置 | 第70-71页 |
5.2 不同送风方式对室内细颗粒物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71-73页 |
5.3 侧送风时不同送风量对室内细颗粒物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73-78页 |
5.3.1 不同地面高度对室内细颗粒物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73-77页 |
5.3.2 不同送风量对室内细颗粒物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77-78页 |
5.4 室内PM2.5浓度模型的建立 | 第78-81页 |
5.4.1 室内PM2.5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79页 |
5.4.2 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 第79-80页 |
5.4.3 模型的建立 | 第80-81页 |
5.5 实验值与计算值的对比 | 第81-83页 |
5.6 实验误差分析 | 第83-8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附件 | 第93-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