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絮凝法处理六价铬废水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含铬废水处理处理概况 | 第14-15页 |
1.2.1 含铬废水来源 | 第14-15页 |
1.2.2 含铬废水的危害 | 第15页 |
1.3 含铬废水处理现状 | 第15-22页 |
1.3.1 化学法 | 第16-17页 |
1.3.2 物理法 | 第17-20页 |
1.3.3 生物法 | 第20-21页 |
1.3.4 电化学处理法 | 第21-22页 |
1.4 电絮凝法 | 第22-29页 |
1.4.1 电絮凝法概述 | 第22页 |
1.4.2 影响因素 | 第22-27页 |
1.4.3 电絮凝技术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9-31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30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34页 |
2.1.1 实验水样 | 第31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1.3 电絮凝系统 | 第32-33页 |
2.1.4 实验与分析 | 第33-34页 |
2.2 电絮凝反应设计 | 第34-35页 |
2.3 计算方法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电絮凝对Cr(Ⅵ)的去除性能及机制研究 | 第37-53页 |
3.1 电极材料与组合 | 第37-39页 |
3.2 初始pH | 第39-41页 |
3.3 电流强度 | 第41-43页 |
3.4 阳离子类型和浓度 | 第43-46页 |
3.5 阴离子类型 | 第46-48页 |
3.6 电解质类型和浓度 | 第48-50页 |
3.7 实际废水处理评价 | 第50页 |
3.8 电絮凝机制研究 | 第50-53页 |
3.8.1 XRD表征分析 | 第50-52页 |
3.8.2 SEM表征分析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4.1 结论 | 第53-54页 |
4.2 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