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精益生产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精益生产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6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精益生产理论 | 第16-25页 |
2.1 精益生产基础理论 | 第16-18页 |
2.1.1 精益生产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精益生产的发展过程 | 第16-17页 |
2.1.3 精益生产的目标 | 第17-18页 |
2.1.4 精益生产解决的最终问题 | 第18页 |
2.2 精益生产的管理工具 | 第18-25页 |
2.2.1 5S管理 | 第19-20页 |
2.2.2 目视化管理 | 第20-22页 |
2.2.3 全面质量管理 | 第22-23页 |
2.2.4 均衡化生产管理 | 第23页 |
2.2.5 标准作业管理 | 第23-25页 |
第3章 SL公司高铁变流器生产线实施精益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5-38页 |
3.1 SL生产线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5-29页 |
3.1.1 制造过多的工艺流程 | 第25-27页 |
3.1.2 不明确的可视化管理 | 第27页 |
3.1.3 与生产存在偏差的物料配送方案 | 第27-28页 |
3.1.4 不合理的现场布局 | 第28-29页 |
3.1.5 影响节拍的生产设备 | 第29页 |
3.2 SL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3.2.1 市场化竞争的需求 | 第29-30页 |
3.2.2 公司营销业绩的需求 | 第30-31页 |
3.3 SL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的可行性 | 第31-35页 |
3.3.1 人员素质分析 | 第31-33页 |
3.3.2 生产组织体系分析 | 第33-34页 |
3.3.3 生产技术能力分析 | 第34-35页 |
3.3.4 生产设备投资分析 | 第35页 |
3.4 实施精益生产的风险预估 | 第35-38页 |
3.4.1 生产计划频繁调整 | 第35-36页 |
3.4.2 供应链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 第36-37页 |
3.4.3 生产过程要素控制的风险 | 第37-38页 |
第4章 SL公司高铁变流器生产线精益生产的方案设计 | 第38-57页 |
4.1 精益生产方案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 第38-39页 |
4.1.1 设计原则 | 第38页 |
4.1.2 设计目标 | 第38-39页 |
4.2 制定精益化的工艺流程 | 第39-43页 |
4.2.1 灌输工艺流程精益化理念 | 第39页 |
4.2.2 制定统一的作业标准 | 第39-41页 |
4.2.3 制定一个流的工艺流程 | 第41-43页 |
4.3 建设全面的可视化系统 | 第43-46页 |
4.3.1 建立一目了然的产品可视化看板 | 第43-44页 |
4.3.2 建立完善的过程可视化系统 | 第44-46页 |
4.4 构建准时化的物料配送系统 | 第46-52页 |
4.4.1 物料配送的定置化 | 第46-49页 |
4.4.2 物料配送的准时化 | 第49-50页 |
4.4.3 物料配送的精准化 | 第50-52页 |
4.5 搭建柔性化的生产布局 | 第52-54页 |
4.5.1 生产线布局的柔性设计 | 第53页 |
4.5.2 生产线的平衡设定 | 第53-54页 |
4.6 配备精益生产需求的生产设备 | 第54-56页 |
4.7 生产线精益生产方案评价 | 第56-57页 |
第5章 SL公司高铁变流器生产线实施精益生产的保障措施 | 第57-64页 |
5.1 制定切实可实施的方案实施计划 | 第57-58页 |
5.2 构建精益生产文化体系 | 第58-59页 |
5.3 加强项目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 第59-61页 |
5.4 建立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的考核机制 | 第61页 |
5.5 完善信息化的ERP系统 | 第61-62页 |
5.6 坚持切实有效的持续改善 | 第62-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