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1.1 课题背景(或引言)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1 林隙的形成对光照、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9-10页 |
| 1.2.2 坑丘微立地的形成对光照、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10页 |
| 1.2.3 坑丘微立地的形成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和土壤C/N的影响 | 第10-11页 |
| 1.2.4 林隙内坑丘微立地上植被的更新与微气候因子和土壤的关系 | 第11页 |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2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2-17页 |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2-13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 2.2.1 大、中、小林隙内微气候因子的测定 | 第13-14页 |
| 2.2.2 坑丘微气候因子的测定 | 第14-15页 |
| 2.2.3 坑丘微立地土壤有机质和土壤C/N | 第15-17页 |
| 3 林隙及林隙内掘根微立地微气候变化 | 第17-25页 |
| 3.1 不同大小林隙中心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 | 第17-20页 |
| 3.1.1 不同大小林隙中心总辐射的月变化 | 第17页 |
| 3.1.2 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光合有效辐射的月变化 | 第17-18页 |
| 3.1.3 不同大小林隙中心空气温度的月变化 | 第18-19页 |
| 3.1.4 不同大小林隙中心空气相对湿度的月变化 | 第19-20页 |
| 3.2 林隙内坑底和丘顶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的月变化 | 第20-23页 |
| 3.2.1 林隙内坑底和丘顶光合有效辐射的月变化 | 第20-21页 |
| 3.2.2 林隙内坑底和丘顶空气温度的月变化 | 第21-23页 |
| 3.2.3 林隙内坑底和丘顶空气相对湿度的月变化 | 第23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4 坑丘微立地微气候时空变化 | 第25-35页 |
| 4.1 PPFD的时空变化 | 第25页 |
| 4.1.1 相同微立地PPFD的月变化 | 第25页 |
| 4.1.2 相同月份不同微立地PPFD的变化 | 第25页 |
| 4.2 RH的时空变化 | 第25-26页 |
| 4.2.1 相同微立地RH的月变化 | 第25页 |
| 4.2.2 相同月份不同微立地RH的变化 | 第25-26页 |
| 4.3 T_s的时空变化 | 第26-28页 |
| 4.3.1 同一微立地相同深度T_s的月变化 | 第26页 |
| 4.3.2 相同月份同一深度不同微立地T_s的变化 | 第26-28页 |
| 4.3.3 同一月份相同微立地不同深度T_s的变化 | 第28页 |
| 4.4 SWC的时空变化 | 第28-30页 |
| 4.4.1 同一微立地相同深度SWC的月变化 | 第28页 |
| 4.4.2 相同月份同一深度不同微立地SWC的变化 | 第28-30页 |
| 4.4.3 相同月份同一微立地不同深度SWC的变化 | 第30页 |
| 4.5 PPFD、RH、SWC与不同层次T_s的关系 | 第30-32页 |
| 4.6 微立地的微气候因子与草本植物的种类和个数及丰富度的的关系 | 第32-33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5 坑丘微立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及土壤的碳氮比 | 第35-41页 |
| 5.1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化 | 第35-37页 |
| 5.1.1 相同微立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月变化 | 第35页 |
| 5.1.2 相同月份丘顶和坑底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 第35页 |
| 5.1.3 不同林型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35-37页 |
| 5.2 全氮的时空变化 | 第37-39页 |
| 5.2.1 相同微立地全氮含量的月变化 | 第37页 |
| 5.2.2 相同月份同一林型不同微立地土壤氮含量的变化 | 第37页 |
| 5.2.3 不同林型土壤的含氮量 | 第37-39页 |
| 5.3 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 | 第39-40页 |
| 5.3.1 相同微立地土壤碳氮比的月变化 | 第39页 |
| 5.3.2 不同林型土壤的碳氮比 | 第39-4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