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装配现场测量技术 | 第14-17页 |
1.3 飞机翼身对接交点孔精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 飞机翼身对接交点孔精加工中的热变形研究 | 第20-21页 |
1.4.1 热变形误差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1.4.2 温度对测量系统的影响 | 第21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翼身交点孔数字化精加工系统 | 第23-32页 |
2.1 飞机机身精加工系统 | 第23-24页 |
2.2 飞机翼身对接交点工艺特征 | 第24-26页 |
2.2.1 飞机翼身对接交点结构 | 第24-25页 |
2.2.2 飞机机身交点孔精加工要求 | 第25-26页 |
2.3 翼身交点孔位置定义及测量 | 第26-29页 |
2.3.1 翼身交点孔位置定义 | 第26-27页 |
2.3.2 翼身交点孔位置测量 | 第27-29页 |
2.4 飞机翼身交点孔精加工工艺流程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加工现场数字量传递及加工前检验 | 第32-40页 |
3.1 空间点坐标变换 | 第32-33页 |
3.2 现场坐标系传递关系 | 第33-36页 |
3.2.1 装配基准 | 第33-35页 |
3.2.2 数字量传递模型 | 第35-36页 |
3.3 机身交点加工前检验 | 第36-39页 |
3.3.1 基于测量数据的加工前测量误差来源诊断 | 第36-37页 |
3.3.2 机身交点孔可加工性评价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翼身交点孔位置度评价及机身可装配性评价 | 第40-51页 |
4.1 翼身交点孔位置度要求 | 第40-41页 |
4.2 翼身交点孔位置度评价 | 第41-47页 |
4.2.1 坐标关系表述 | 第41-44页 |
4.2.2 公差带形状选择 | 第44-45页 |
4.2.3 单个交点孔位置度评价方法 | 第45页 |
4.2.4 交点孔相互位置关系评价方法 | 第45-47页 |
4.3 基于翼身交点孔位置测量数据的翼身交点孔可装配性评价 | 第47-49页 |
4.4 特殊情况下翼身对接可装配性评价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交点孔位置的温度影响分析 | 第51-72页 |
5.1 机体热变形规律研究方法 | 第51-52页 |
5.2 机身对接区域连续测量实验 | 第52-55页 |
5.2.1 连续测量实验方案 | 第52-54页 |
5.2.2 标准球设置 | 第54-55页 |
5.3 机身交点孔受温度影响规律分析 | 第55-67页 |
5.3.1 机床在线测量系统本身热变形 | 第55-56页 |
5.3.2 机身左右两侧热变形对比 | 第56-57页 |
5.3.3 单一交点孔位置变化 | 第57-63页 |
5.3.4 交点孔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变化 | 第63-67页 |
5.4 交点孔测量精度受温度影响分析 | 第67-68页 |
5.5 工艺方案改进 | 第68-71页 |
5.5.1 经济合理的温度控制 | 第69-70页 |
5.5.2 工艺改进 | 第70-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总结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