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权平衡论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5-37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9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5-16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6-1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9-29页 |
(一)税权平衡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26页 |
(二)税权平衡制度研究综述 | 第26-2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四、研究范围及框架 | 第31-34页 |
(一)研究范围 | 第31-32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32-34页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34-37页 |
(一)本文的创新 | 第34-35页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35-37页 |
第一章 税权平衡本体论 | 第37-67页 |
第一节 税权本质的反思 | 第37-42页 |
一、税权主体一元论 | 第37-40页 |
二、税权主体二元论 | 第40-41页 |
三、税权概念否定论 | 第41-42页 |
第二节 税权平衡的概念界定 | 第42-51页 |
一、税权平衡的重思 | 第42-45页 |
(一)税权平衡的涵义 | 第42-44页 |
(二)税权平衡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二、税权平衡与宪政 | 第45-48页 |
(一)宪政精神的诠释 | 第45-47页 |
(二)税权平衡与宪政的联系 | 第47-48页 |
三、税权平衡的类型 | 第48-51页 |
(一)根据税权的主体划分税权平衡类型 | 第48-50页 |
(二)根据税权的层面划分税权平衡类型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税权平衡的本质审思 | 第51-57页 |
一、财税博弈 | 第52-55页 |
(一)征纳税权的博弈平衡 | 第52-53页 |
(二)税收立法权的博弈平衡 | 第53-54页 |
(三)政府间税权的博弈平衡 | 第54-55页 |
二、财税民主 | 第55页 |
三、财税法治 | 第55-57页 |
四、财税分权 | 第57页 |
第四节 税权平衡的理论根基 | 第57-67页 |
一、法哲学基础:主体性原则 | 第58-61页 |
(一)主体性原则的制度价值 | 第58-59页 |
(二)主体性原则与税权平衡论 | 第59-61页 |
二、宪法学基础:税收民主 | 第61-62页 |
(一)民主原则:税权平衡的内在价值 | 第61页 |
(二)协商民主:税权平衡的方向 | 第61-62页 |
三、财政法学基础:税收债权债务说 | 第62-67页 |
(一)税收契约理论 | 第62-63页 |
(二)税收债权债务关系理论 | 第63-64页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64-67页 |
第二章 税权平衡价值论 | 第67-105页 |
第一节 税权平衡价值的确立 | 第67-74页 |
一、税权平衡确立的历史进程 | 第67-72页 |
(一)封建税法:利益平衡萌芽 | 第67-68页 |
(二)自由资本主义税法:国家税权分立 | 第68-69页 |
(三)垄断资本主义税法:纳税人税权确立 | 第69-70页 |
(四)对税权平衡确立过程的思考 | 第70-72页 |
二、税权平衡价值确立的内容 | 第72-74页 |
(一)控权和保障纳税人权利 | 第72-73页 |
(二)促进收入分配正义 | 第73-74页 |
第二节 税权平衡价值的结构 | 第74-100页 |
一、税权平衡对税法价值的反思 | 第75-81页 |
(一)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 第75-79页 |
(二)民主与秩序的平衡 | 第79-81页 |
二、税权平衡对税法原则的回应 | 第81-95页 |
(一)税收法定原则的关照 | 第81-88页 |
(二)税收公平原则的回应 | 第88-93页 |
(三)税收效率原则的落实 | 第93-95页 |
三、税权平衡对税法利益的协调 | 第95-100页 |
(一)财税法中的利益博弈 | 第95-96页 |
(二)财税法中的利益平衡 | 第96-100页 |
第三节 税权平衡的评价机制 | 第100-105页 |
一、税权平衡的评价主体 | 第100-101页 |
二、税权平衡的评价标准 | 第101-103页 |
(一)内在客观功用价值 | 第101-102页 |
(二)外在主观评价标准 | 第102页 |
(三)核心标准:纳税人利益 | 第102-103页 |
三、税权平衡的评价程序 | 第103-105页 |
第三章 税权平衡运行论 | 第105-131页 |
第一节 税权平衡运行机制 | 第105-111页 |
一、权力制约权力机制 | 第105-107页 |
(一)权力的内涵 | 第105-106页 |
(二)权力制约权力 | 第106-107页 |
二、权利制约权力机制 | 第107-108页 |
(一)权利制约权力的原因 | 第107-108页 |
(二)权利制约权力的途径 | 第108页 |
三、义务制约权力机制 | 第108-111页 |
(一)义务制约权力的原因 | 第108-109页 |
(二)义务制约权力的理念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税权平衡运行检视 | 第111-121页 |
一、国家和纳税人税权平衡失范 | 第111-115页 |
(一)税法制度构造的反思 | 第111-112页 |
(二)授权立法制度的审思 | 第112-113页 |
(三)税收征管制度的检视 | 第113页 |
(四)税收救济制度的考察 | 第113-115页 |
二、央地政府间税权平衡失范 | 第115-121页 |
(一)分税制的演进历史 | 第115-118页 |
(二)央地税权失衡的现实关照 | 第118-119页 |
(三)央地税权失衡的立法分析 | 第119-121页 |
第三节 税权平衡失范成因 | 第121-131页 |
一、法律观念层面的原因 | 第121-126页 |
(一)国家本位观 | 第122-123页 |
(二)秩序至上观 | 第123-125页 |
(三)法律工具主义 | 第125-126页 |
二、经济需求层面的原因 | 第126-131页 |
(一)建国初期的历史原因 | 第127-128页 |
(二)经济建设的现实原因 | 第128-131页 |
第四章 税权平衡实现论 | 第131-161页 |
第一节 权力制约权力:国家税权制约机制 | 第131-147页 |
一、人大税权对政府税权的制约机制 | 第131-134页 |
(一)预算监督法制化 | 第131-133页 |
(二)授权立法规范化 | 第133-134页 |
二、中央税权与地方税权的制约机制 | 第134-147页 |
(一)财政分权制度化 | 第135-142页 |
(二)地方税收立法权的内容 | 第142-143页 |
(三)完善地方税收分配管理权 | 第143-144页 |
(四)转移支付科学化 | 第144-147页 |
第二节 权利制约权力:纳税人税权制度的完善 | 第147-157页 |
一、纳税人基本权的完善 | 第147页 |
二、纳税人知情权的构建 | 第147-149页 |
三、纳税人参与权的落实 | 第149-154页 |
(一)明确参与权要素 | 第149-151页 |
(二)完善参与式预算 | 第151-152页 |
(三)构建参与式立法 | 第152-154页 |
四、纳税人公益诉讼的确立 | 第154-157页 |
第三节 义务制约权力: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 | 第157-161页 |
一、建立公共财政 | 第157-159页 |
二、提供公共产品 | 第159-161页 |
结论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1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71-173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