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特定聚合反应的胶体聚合物以及多孔碳纳米球的控制合成与应用

中文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5-45页
    1.1 胶体球的发展第15-16页
    1.2 胶体球的分类第16页
    1.3 典型的聚合物胶体球第16-26页
        1.3.1 聚苯乙烯胶体球第17-19页
        1.3.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胶体球第19-21页
        1.3.3 酚醛树脂胶体球第21-23页
        1.3.4 聚吡咯胶体球第23-24页
        1.3.5 聚合物胶体球合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4-26页
    1.4 多孔碳材料第26-31页
        1.4.1 多孔碳胶体球的分类第26-27页
        1.4.2 多孔碳胶体球的合成第27-28页
        1.4.3 多孔碳胶体球的应用第28-31页
    1.5 2,6-二氨基吡啶的简介第31-32页
    1.6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成果第32-34页
        1.6.1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第32页
        1.6.2 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第32-34页
    1.7 本论文所使用的测试仪器和型号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45页
第2章 聚2,6-二氨基吡啶胶体球的可控合成与应用第45-69页
    2.1 引言第45-46页
    2.2 实验部分第46-49页
        2.2.1 实验试剂第46页
        2.2.2 实验步骤第46-4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9-61页
        2.3.1 PDAP胶体球的可控合成第49-52页
        2.3.2 PDAP胶体球的碳化第52-53页
        2.3.3 氮掺杂碳球用于CO2捕获第53-56页
        2.3.4 PDAP胶体球担载超小金属纳米颗粒第56-58页
        2.3.5 醇类的无溶剂催化氧化第58-61页
    2.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第3章 含钯聚合物包覆法合成氧化物担载的单原子钯催化剂第69-89页
    3.1 引言第69-70页
    3.2 实验部分第70-73页
        3.2.1 实验试剂第70页
        3.2.2 实验步骤第70-7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3-84页
        3.3.1 氧化物@PDAP-Pd的表征第73-76页
        3.3.2 单原子钯催化剂CeO_2@Pd_1的表征第76-79页
        3.3.3 CeO_2@Pd_1的催化性能第79-84页
    3.4 本章小结第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第4章 基于氨基吡啶-甲醛树脂的多腔室聚合物与碳球的合成第89-107页
    4.1 引言第89-91页
    4.2 实验部分第91-92页
        4.2.1 实验试剂第91页
        4.2.2 实验步骤第91-9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2-100页
        4.3.1 MCC微球的形貌与结构第92-95页
        4.3.2 MCC微球的形成过程第95-97页
        4.3.3 MCP的聚合反应过程第97-98页
        4.3.4 表面活性剂对DAP-F和MCP形貌的调控第98-99页
        4.3.5 锂硫电池性能表征第99-100页
    4.4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7页
第5章 扩展硅辅助法合成贵金属@介孔碳胶体球第107-121页
    5.1 引言第107-108页
    5.2 实验部分第108-109页
        5.2.1 实验试剂第108页
        5.2.2 实验步骤第108-10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9-116页
        5.3.1 NM@MC的合成与形貌表征第109-114页
        5.3.2 NM@MC的合成机理第114-115页
        5.3.3 NM@MC的催化活性第115-116页
    5.4 本章小结第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1页
第6章 配位-聚合法合成金属纳米颗粒功能化的介孔碳第121-141页
    6.1 引言第121-122页
    6.2 实验部分第122-124页
        6.2.1 实验试剂第122页
        6.2.2 实验步骤第122-12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4-135页
        6.3.1 X-GR和X-MC的合成与形貌表征第124-127页
        6.3.2 X-GR和X-MC的合成机理第127-128页
        6.3.3 X-MC的孔结构与组成分析第128-130页
        6.3.4 FeCo-MCN的合成与电化学表征第130-133页
        6.3.5 FeCo-MCN-900的组成分析第133-135页
    6.4 本章小结第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1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41-145页
作者简介第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5-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Ⅰ-Ⅲ-Ⅵ族铜铟硫半导体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光电特性研究
下一篇:AIE功能化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