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5-32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21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15-19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9-2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21-26页 |
(一) 理论研究成果 | 第21-24页 |
(二) 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四、论文框架 | 第29-32页 |
第一章 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本体解析 | 第32-47页 |
第一节 概念辨析 | 第32-35页 |
一、行政裁量基准 | 第32-33页 |
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 第33-34页 |
三、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制度定位 | 第35-47页 |
一、规则与裁量之平衡 | 第35-38页 |
(一) 通过设定规则控制裁量权 | 第36-37页 |
(二) 为裁量权保留必要空间 | 第37-38页 |
二、环境治理中平衡模式的选择 | 第38-47页 |
(一) 环境治理中裁量权的合理空间 | 第39-42页 |
(二) 环境治理中平衡模式的理想状态 | 第42-47页 |
第二章 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生成 | 第47-74页 |
第一节 裁量基准的生成过程 | 第47-48页 |
一、裁量基准的生成模式 | 第47页 |
二、裁量基准内容的确定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公众的有限参与 | 第48-74页 |
一、公众参与的意义 | 第48-56页 |
(一) 公众参与符合环境法的原则性要求 | 第48-53页 |
(二) 公众参与促进价值目标的合理性 | 第53-55页 |
(三) 公众参与加强裁量基准的可接受性 | 第55-56页 |
二、对公众参与的质疑 | 第56-60页 |
(一) 基于裁量基准自制逻辑的质疑 | 第56-57页 |
(二) 基于裁量基准技术理性的质疑 | 第57-58页 |
(三) 基于公众参与可操作性的质疑 | 第58-60页 |
三、公众参与的适度 | 第60-66页 |
(一) 对质疑的回应 | 第60-63页 |
(二) 公众参与的适当程度 | 第63-66页 |
四、公众有限参与的具体内容 | 第66-74页 |
(一) 公众参与主体的有限性 | 第66-68页 |
(二) 公众参与对象的有限性 | 第68-71页 |
(三) 公众参与程序的有限性 | 第71-74页 |
第三章 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内容建构 | 第74-117页 |
第一节 裁量基准内容建构的内部视角 | 第74-90页 |
一、裁量基准实体内容的合理性 | 第74-79页 |
(一) 裁量基准实体内容的构成 | 第74-76页 |
(二) 司法审查中的合理性原则和比例原则 | 第76-78页 |
(三) 符合环境法理念的行政均衡原则 | 第78-79页 |
二、环境和社会经济利益的引入 | 第79-90页 |
(一) 环境行政处罚裁量中的利益关系 | 第80-82页 |
(二) 环境利益的考量 | 第82-84页 |
(三) 社会经济利益的考量 | 第84-87页 |
(四) 环境利益和社会经济利益的综合权衡 | 第87-90页 |
第二节 裁量基准内容建构的外部视角 | 第90-117页 |
一、裁量基准内容合理差异化的考察 | 第90-105页 |
(一) 应然考察 | 第90-95页 |
(二) 实然考察 | 第95-105页 |
二、裁量基准合理差异化的目的 | 第105-107页 |
(一) 限定裁量权 | 第106-107页 |
(二) 建构裁量权 | 第107页 |
三、裁量基准内容合理差异化应考量的因素 | 第107-110页 |
(一) 环境立法状况 | 第108-109页 |
(二) 环境执法状况 | 第109页 |
(三) 自然环境条件 | 第109-110页 |
(四) 社会经济条件 | 第110页 |
四、裁量基准内容合理差异化的实现 | 第110-117页 |
(一) 实现主体 | 第111-112页 |
(二) 实现路径 | 第112-114页 |
(三) 实现目标 | 第114-117页 |
第四章 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技术构造 | 第117-130页 |
第一节 裁量情节的细化技术 | 第117-123页 |
一、环境行政违法行为情节判定的特点 | 第117-120页 |
(一) 依赖对客观环境事实的判断 | 第117-118页 |
(二) 囿于科学技术的局限性 | 第118-119页 |
(三) 涉及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 第119-120页 |
二、裁量因素及其权重的确定 | 第120-123页 |
(一) 裁量因素的选取 | 第121-122页 |
(二) 裁量因素权重的赋予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处罚效果的格化技术 | 第123-126页 |
一、效果格化的技术理性 | 第123-124页 |
二、格次划分的影响因素 | 第124-126页 |
(一) 立法旨意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二) 个案现实需要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三) 情节细化程度的影响 | 第126页 |
第三节 裁量基准技术表达模式 | 第126-130页 |
一、列举标准模式 | 第127-128页 |
二、构成因素模式 | 第128-130页 |
第五章 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规范化适用 | 第130-152页 |
第一节 裁量基准的适用规则及其缺陷 | 第130-142页 |
一、在一般情况下的适用规则及其缺陷 | 第130-137页 |
(一) 在一般情况下的适用规则 | 第130-135页 |
(二) 存在阻碍执法者追求实质正义的缺陷 | 第135-137页 |
二、在特殊情况下的逸脱规则及其缺陷 | 第137-142页 |
(一) 在特殊情况下的逸脱规则 | 第137-141页 |
(二) 存在削弱裁量基准控权功能的缺陷 | 第141-142页 |
第二节 环境法基本原则对裁量基准适用规则的完善 | 第142-152页 |
一、环境法基本原则弥补规则缺陷的功能 | 第142-144页 |
二、为裁量基准适用规则建立环境执法标准 | 第144-146页 |
(一) 为“个案之特殊情况”建立标准 | 第145页 |
(二) 为逸脱的“正当理由”建立标准 | 第145-146页 |
(三) 为执法者的自我约束建立标准 | 第146页 |
三、在裁量基准适用规则中融入环境法的原则要求 | 第146-152页 |
(一) 符合保护优先的裁量基准适用规则 | 第146-148页 |
(二) 符合预防为主的裁量基准适用规则 | 第148-150页 |
(三) 符合损害担责的裁量基准适用规则 | 第150-152页 |
结论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6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66-167页 |
后记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