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6页 |
一 立论依据 | 第10-20页 |
(一)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20页 |
二 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21页 |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21-22页 |
(三)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2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6页 |
第一章 技术与选择:GIS与丝绸之路文化遗迹数据的处理 | 第26-36页 |
第一节 GIS应用于丝绸之路文化遗迹研究的优势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丝路文化遗迹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第27-35页 |
一 10-14世纪丝路文化遗迹数据的采集 | 第27-32页 |
二 10-14世纪丝路文化遗迹的分类与处理 | 第32-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章 10-14世纪丝绸之路上的瓷器考古发现与瓷器文化交流 | 第36-72页 |
第一节 丝路东段瓷器考古发现与地理分布特点 | 第37-52页 |
一 名窑系瓷器考古发现与地理分布特点 | 第37-47页 |
(一) 宋夏时期名窑系瓷器考古发现与地理分布特点 | 第37-43页 |
(二) 金元时期名窑系瓷器考古发现与地理分布特点 | 第43-47页 |
二 民用瓷器考古发现与地理分布特点 | 第47-52页 |
(一) 宋代民用瓷器的分类与地理分布 | 第47-48页 |
(二) 西夏瓷的历史及地理分布 | 第48-51页 |
(三) 金时期民用瓷器的分类与地理分布 | 第51页 |
(四) 元时期民用瓷器的分类与地理分布 | 第51-52页 |
第二节 丝路西段瓷器考古发现与地理分布特点 | 第52-58页 |
一 丝路西段瓷器考古发现 | 第52-57页 |
二 丝路西段出土瓷器的种类特征与地理分布特点 | 第57-58页 |
第三节 10-14世纪丝绸之路上的瓷器流布与传播规律探析 | 第58-70页 |
一 丝绸之路上瓷器的传播重心与重点区域 | 第58-63页 |
(一) 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要服务对象 | 第58-59页 |
(二) 多分布在丝绸之路交通节点城市 | 第59-61页 |
(三) 以窑址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 第61-62页 |
(四) 政权交界地带多见分布 | 第62-63页 |
二 丝绸之路上瓷器的传播特点与媒介作用 | 第63-70页 |
(一) 以瓷器为中心的物质文化传播 | 第63-66页 |
(二) 以瓷器为媒介的精神文化交流 | 第66-68页 |
(三) 丝绸之上瓷器传播总特征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三章 10-14世纪丝绸之路上伊斯兰教遗迹分布与伊斯兰文化传播 | 第72-100页 |
第一节 丝路东段伊斯兰遗迹的地理分布与伊斯兰教的传播特点 | 第72-79页 |
一 西北内地伊斯兰遗迹的地理分布与伊斯兰教的传播状况 | 第73-76页 |
二 新疆伊斯兰遗迹的地理分布与伊斯兰教的传播状况 | 第76-79页 |
第二节 丝路西段伊斯兰遗迹的地理分布与伊斯兰教的传播特点 | 第79-91页 |
一 阿拔斯、萨曼王朝时期伊斯兰遗迹分布与伊斯兰教传播状况 | 第80-81页 |
二 突厥时代伊斯兰遗迹的分布与伊斯兰教传播状况 | 第81-87页 |
(一) 喀喇汗王朝时期 | 第81-83页 |
(二) 哥疾宁王朝时期 | 第83-84页 |
(三) 塞尔柱帝国时期 | 第84-85页 |
(四) 花拉子模王朝与西辽时期 | 第85-87页 |
三 蒙古人征服时期伊斯兰遗迹的分布与伊斯兰教传播状况 | 第87-91页 |
(一) 成吉思汗征服中亚时期 | 第88页 |
(二) 蒙古人统治中亚初期 | 第88-89页 |
(三) 蒙古人统治中亚、西亚中后期 | 第89-91页 |
第三节 10-14世纪丝绸之路伊斯兰文化传播规律探究 | 第91-98页 |
一 丝绸之路上伊斯兰文化传播媒介分析 | 第91-94页 |
(一) 商人群体 | 第91-93页 |
(二) 使者、军队、传教士 | 第93-94页 |
二 丝绸之路上伊斯兰文化传播的地区差异 | 第94-98页 |
(一) 纵向传承与横向传播的地域差异 | 第95-96页 |
(二) 等级扩散的地区差异 | 第96-98页 |
(三) 伊斯兰文化传播程度的地区差异 | 第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第一节 结论:10-14世纪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总特征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研究成果的不足与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