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1-20页 |
一、论文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2-18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 | 第12-13页 |
2.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 第13-14页 |
3.共享发展理念的意义 | 第14-15页 |
4.如何贯彻实践共享发展理念 | 第15-16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福利国家的概念 | 第17页 |
2.福利制度带来的影响 | 第17页 |
3.包容性制度 | 第17-18页 |
三、论文研究难点 | 第18页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一部分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及思想来源 | 第20-37页 |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 | 第20-24页 |
(一) 共享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矛盾的需要 | 第20-22页 |
(二) 共享是促进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 第22-24页 |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来源 | 第24-3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根源 | 第25-28页 |
(二)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对“共享”观念的认识和发展 | 第28-32页 |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和“大同”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启示 | 第32-34页 |
(四) 西方文明中对公平正义和自由民主的追求 | 第34-37页 |
第二部分 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实质 | 第37-49页 |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 第37-45页 |
(一) 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 第37-39页 |
(二) 全民共享 | 第39-40页 |
(三) 全面共享 | 第40-42页 |
(四) 共建共享 | 第42-44页 |
(五) 渐进共享 | 第44-45页 |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 | 第45-49页 |
(一)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第45-46页 |
(二) 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 第46-47页 |
(三)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第47-49页 |
第三部分 十八大以来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 第49-80页 |
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共享发展的牢固物质基础 | 第49-55页 |
(一) 把握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生产力进步 | 第49-51页 |
(二)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走好共享第一步 | 第51-53页 |
(三) 关注贫困地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现全民共享 | 第53-55页 |
二、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共享做好政治保障 | 第55-63页 |
(一)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建设 | 第55-57页 |
(二) 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 第57-59页 |
(三)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依法保障人民的共享权益 | 第59-60页 |
(四) 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享发展机会和成果 | 第60-63页 |
三、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资源、权益的共享 | 第63-69页 |
(一) 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众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 第63-65页 |
(二)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落实文化成果平等享有 | 第65-67页 |
(三) 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共享教育资源 | 第67-69页 |
四、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努力共建共享社会 | 第69-76页 |
(一) 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 第69-71页 |
(二) 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努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 第71-73页 |
(三)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第73-75页 |
(四) 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中解决就业难题 | 第75-76页 |
五、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共享美好家园 | 第76-80页 |
(一) 以“共生”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权益共享 | 第77-78页 |
(二) 节约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 | 第78-80页 |
第四部分 十八大以来共享发展理念的意义 | 第80-91页 |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 | 第80-86页 |
(一) 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第80-82页 |
(二)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 | 第82-84页 |
(三)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突破 | 第84-86页 |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 | 第86-91页 |
(一)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第86-88页 |
(二) 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谐发展 | 第88-89页 |
(三)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 第89-91页 |
结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一) 文献及专著 | 第92-93页 |
(二) 期刊论文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