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赣方言被动标记与被动句式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洞口县人文地理及历史沿革 | 第9-12页 |
1.1.1 洞口县人文地理情况 | 第9页 |
1.1.2 历史沿革 | 第9-10页 |
1.1.3 洞口县方言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 研究点和发音人情况简介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点 | 第12-13页 |
1.2.2 主要发音合作人情况: | 第13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特殊说明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洞口赣方言被动标记研究 | 第16-31页 |
2.1 洞口赣方言被动标记的用法 | 第16-24页 |
2.1.1 “乞”字的用法 | 第16-17页 |
2.1.2 “把”字的用法 | 第17-20页 |
2.1.3 “把乞”的用法 | 第20-21页 |
2.1.4 “着”字的用法 | 第21-23页 |
2.1.5 “得”字的用法 | 第23-24页 |
2.2 洞口赣方言被动标记的历史溯源 | 第24-31页 |
2.2.1 给予义 | 第25-28页 |
2.2.2 遭受义 | 第28-29页 |
2.2.3 持拿义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洞口赣方言被动句式研究 | 第31-54页 |
3.1 洞口赣方言被动句的一般格式 | 第31-35页 |
3.1.1 NP1+M+NP2+VP | 第32-33页 |
3.1.2 M+NP2+VP | 第33-34页 |
3.1.3 NP1+M+VP | 第34-35页 |
3.1.4 M+VP | 第35页 |
3.2 洞口赣方言被动句与其它句式套用 | 第35-40页 |
3.2.1 与把字句嵌套 | 第36-37页 |
3.2.2 与兼语句嵌套 | 第37-38页 |
3.2.3 与连动句嵌套 | 第38页 |
3.2.4 与劳字句嵌套 | 第38-40页 |
3.3 洞口赣方言被动格式构成成分分析 | 第40-50页 |
3.3.1 NP1的构成与省略 | 第40-44页 |
3.3.2 NP2的构成与省略 | 第44-47页 |
3.3.3 VP的构成 | 第47-50页 |
3.4 洞口赣方言被动句式语义色彩 | 第50-54页 |
3.4.1 语义色彩 | 第50-53页 |
3.4.2 语义色彩的复杂性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洞口赣方言被动句式与周边方言对比分析 | 第54-65页 |
4.1 洞口湘方言被动标记 | 第54-55页 |
4.2 洞口湘方言被动句式 | 第55-61页 |
4.2.1 一般格式 | 第55-57页 |
4.2.2 与洞口赣方言被动句式一般格式对比考察 | 第57-58页 |
4.2.3 洞口湘方言被动句式嵌套格式 | 第58-61页 |
4.3 洞口湘方言被动格式构成成分分析 | 第61-63页 |
4.3.1 NP1的构成 | 第61页 |
4.3.2 NP2的构成 | 第61-62页 |
4.3.3 VP的构成 | 第62-63页 |
4.4 赣湘方言被动句式对比小结 | 第63-65页 |
4.4.1 语言接触 | 第63-64页 |
4.4.2 语言的亲属关系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