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论 | 第9-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2.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2.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教师专业发展 | 第16页 |
2.农村小学女性教师 | 第16-17页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社会性别理论 | 第17-18页 |
2.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3.终身教育理论 | 第19页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1.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2.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农村小学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1-39页 |
(一)成武县S镇的情况 | 第21-22页 |
1.成武县的概况 | 第21页 |
2.S镇的概况 | 第21-22页 |
(二)调查的目的、内容与实施 | 第22-23页 |
1.调查目的 | 第22页 |
2.调查内容 | 第22-23页 |
3.调查实施 | 第23页 |
(三)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23-35页 |
1.对问卷中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23-25页 |
2.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四)访谈分析 | 第35-39页 |
1.对学校管理者访谈的分析 | 第36-37页 |
2.对农村小学女性教师访谈的分析 | 第37-39页 |
二、农村小学女性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9-49页 |
(一)女性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特殊困难 | 第39-42页 |
1.女性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受生理性别因素的限制 | 第39页 |
2.家庭女性角色和教师职业女性角色的双重冲突 | 第39-40页 |
3.农村女性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困难性大,出现了职业倦怠 | 第40-42页 |
(二)农村女性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 第42-44页 |
1.农村小学女性教师职业认同感较低 | 第42页 |
2.有些农村小学女性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较低 | 第42页 |
3.有些农村小学女性教师欠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第42-43页 |
4.有些农村小学女性教师缺乏科研意识与能力 | 第43-44页 |
(三)管理和校园文化缺少人文关怀 | 第44-47页 |
1.女性教师赋权不足 | 第44-45页 |
2.教师培训开展不力 | 第45-46页 |
3.教育政策与决策的性别意识缺失 | 第46-47页 |
4.校园文化不利于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47页 |
(四)农村社会环境性别偏见明显 | 第47-49页 |
1.农村性别文化的偏见 | 第47-48页 |
2.农村小学女性教师的群体社会地位低 | 第48页 |
3.部分家长不支持与理解教师的工作 | 第48-49页 |
三、促进农村小学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 第49-55页 |
(一)女性教师要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 | 第49-50页 |
1.女性教师要有正确的性别意识,树立主体发展的意识 | 第49页 |
2.处理好家庭女性角色和教师职业女性角色的双重冲突 | 第49页 |
3.女性教师应加强心理抗压能力,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 第49-50页 |
(二)促进女性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 第50-51页 |
1.加强女性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 第50-51页 |
2.增强女性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 第51页 |
3.提高女性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第51页 |
4.提高女性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 | 第51页 |
(三)管理与校园文化要体现性别关爱 | 第51-54页 |
1.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要有性别关注,赋予女性教师更多的管理机会 | 第51-52页 |
2.学校应创设各种条件开展教师喜闻乐见的专业发展活动形式 | 第52-53页 |
3.教育政策体现对女性教师的关怀 | 第53页 |
4.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全力纾解女性教师压力 | 第53-54页 |
(四)优化农村社会环境,推进男女性别公平 | 第54-55页 |
1.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共政策环境 | 第54页 |
2.构建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环境 | 第54页 |
3.在社会中营造尊师重教的风气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页 |